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ZnO-乙基纤维素/明胶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质探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3页
    1.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第15-18页
        1.1.1 静电纺丝技术基本原理第15-16页
        1.1.2 静电纺丝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第16-17页
        1.1.3 多聚物溶液相容性预测理论第17-18页
    1.2 纤维素和明胶在电纺纤维的应用第18-19页
        1.2.1 明胶电纺纤维第18页
        1.2.2 纤维素电纺纤维第18-19页
        1.2.3 复合电纺纤维第19页
    1.3 抑菌食品包装第19-21页
        1.3.1 抑菌剂的选择第19-20页
        1.3.2 静电纺丝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第20-21页
    1.4 立项意义及内容第21-23页
        1.4.1 立项意义第21页
        1.4.2 立项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明胶/乙基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静电纺丝技术VS溶剂涂膜技术第23-39页
    2.1 前言第23-24页
    2.2 原料、试剂及设备第24页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24页
        2.2.2 实验设备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7页
        2.3.1 电纺溶液的制备第24-25页
        2.3.2 溶剂涂膜法制备复合膜第25页
        2.3.3 静电纺丝复合纤维膜制备第25页
        2.3.4 检测与表征第25-26页
        2.3.5 数据分析第26-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7页
        2.4.1 形貌分析第27-28页
        2.4.2 热稳定性第28-31页
        2.4.3 X射线衍射第31页
        2.4.4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31-33页
        2.4.5 水接触角第33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3-35页
        2.4.7 溶剂稳定性第35-37页
        2.4.8 膜形成机理第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明胶/乙基纤维素复合纤维膜的物理性质第39-54页
    3.1 前言第39-40页
    3.2 原料、试剂及设备第40页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40页
        3.2.2 实验设备第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3.1 电纺溶液的制备第40页
        3.3.2 流变学表征第40页
        3.3.3 复合纤维膜制备第40页
        3.3.4 检测与表征第40-42页
        3.3.5 数据分析第42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2-53页
        3.4.1 溶液相容性第42-44页
        3.4.2 形貌分析第44-45页
        3.4.3 孔隙度第45-46页
        3.4.4 热稳定性第46-48页
        3.4.5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48-49页
        3.4.6 水接触角第49-50页
        3.4.7 水蒸气透过率第50-51页
        3.4.8 体外降解实验第51-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ZNO-复合纤维膜的抑菌功能第54-72页
    4.1 前言第54-55页
    4.2 原料、试剂及设备第55页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55页
        4.2.2 实验设备第55页
    4.3 实验方法第55-58页
        4.3.1 电纺溶液的制备第55-56页
        4.3.2 流变学和电位表征第56页
        4.3.3 复合纤维膜制备第56页
        4.3.4 检测与表征第56-58页
        4.3.5 数据分析第5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8-70页
        4.4.1 流变学和电位表征第58-59页
        4.4.2 形貌分析和元素扫描第59-61页
        4.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61-62页
        4.4.4 X射线衍射第62-64页
        4.4.5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64页
        4.4.6 机械性能第64-65页
        4.4.7 水接触角第65-67页
        4.4.8 水稳定性第67页
        4.4.9 抑菌圈第67-68页
        4.4.10 UV辐射后的抑菌动力学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主要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轼的农村诗研究
下一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以美国波特兰市孔子课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