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不同地貌区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协同体系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耕地保护第14-15页
        1.3.2 耕地质量评价第15-17页
        1.3.3 小结第17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7-19页
        1.4.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2-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2页
    2.2 研究样区选择及样点布设第22-25页
    2.3 主要数据来源与处理第25-26页
第三章 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第26-31页
    3.1 确定评价指标第26-27页
    3.2 指标量化及分级赋值第27-28页
    3.3 确定指标权重第28页
    3.4 构建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模型第28-29页
    3.5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分析第29-31页
第四章 耕地资源立地环境评价系统第31-49页
    4.1 确定评价指标第31-38页
        4.1.1 指标初选第31-33页
        4.1.2 指标筛选第33-37页
        4.1.3 综合分析第37-38页
    4.2 指标分级赋值第38-46页
        4.2.1 确定指标分级赋值函数第38-45页
        4.2.2 指标分级阈值对比分析第45-46页
    4.3 确定指标权重第46-47页
    4.4 构建耕地资源立地环境条件系统模型第47页
    4.5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立地环境评价系统分析第47-49页
第五章 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评价体系与应用研究第49-55页
    5.1 耦合协同度模型第49-51页
        5.1.1 耦合度模型第49-50页
        5.1.2 耦合协同度模型第50-51页
    5.2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评价体系第51-52页
    5.3 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关系应用研究第52-55页
        5.3.1 耕地资源核心保护区第53页
        5.3.2 耕地资源优势整治区第53-54页
        5.3.3 耕地资源重点调控区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8页
    6.1 研究结论第55-56页
    6.2 创新点第56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56-58页
        6.3.1 研究不足第56-57页
        6.3.2 研究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高校粮食作物农技推广对策的研究--以S农业大学为例
下一篇:基于适宜运距测算的表土剥离区域调配利用研究--以沈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