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耕地保护 | 第14-15页 |
1.3.2 耕地质量评价 | 第15-17页 |
1.3.3 小结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22-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页 |
2.2 研究样区选择及样点布设 | 第22-25页 |
2.3 主要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 | 第26-31页 |
3.1 确定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3.2 指标量化及分级赋值 | 第27-28页 |
3.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28页 |
3.4 构建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模型 | 第28-29页 |
3.5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资源自然质量评价系统分析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耕地资源立地环境评价系统 | 第31-49页 |
4.1 确定评价指标 | 第31-38页 |
4.1.1 指标初选 | 第31-33页 |
4.1.2 指标筛选 | 第33-37页 |
4.1.3 综合分析 | 第37-38页 |
4.2 指标分级赋值 | 第38-46页 |
4.2.1 确定指标分级赋值函数 | 第38-45页 |
4.2.2 指标分级阈值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6-47页 |
4.4 构建耕地资源立地环境条件系统模型 | 第47页 |
4.5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立地环境评价系统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评价体系与应用研究 | 第49-55页 |
5.1 耦合协同度模型 | 第49-51页 |
5.1.1 耦合度模型 | 第49-50页 |
5.1.2 耦合协同度模型 | 第50-51页 |
5.2 不同地貌分区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5.3 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环境条件协同关系应用研究 | 第52-55页 |
5.3.1 耕地资源核心保护区 | 第53页 |
5.3.2 耕地资源优势整治区 | 第53-54页 |
5.3.3 耕地资源重点调控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创新点 | 第5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56-57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