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负泊松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内凹负泊松结构 | 第10-11页 |
1.2.2 负泊松多孔结构 | 第11-12页 |
1.2.3 手性负泊松结构 | 第12-13页 |
1.2.4 其他类型的负泊松结构 | 第13-14页 |
1.3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 | 第14-17页 |
1.3.1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激光选区熔化的原理 | 第15页 |
1.3.3 激光选区熔化对轻质结构体性能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4 激光选区熔化的优缺点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设计及其相对密度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设计过程 | 第19-20页 |
2.3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相对密度 | 第20-25页 |
2.3.1 计算两个相互垂直椭圆柱的体积 | 第21-22页 |
2.3.2 计算三个相互垂直椭圆柱中z轴方向上的体积 | 第22-24页 |
2.3.3 计算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相对密度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25-27页 |
第3章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泊松比研究 | 第27-37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泊松比 | 第27-31页 |
3.2.1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简化 | 第27页 |
3.2.2 计算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泊松比 | 第27-31页 |
3.3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1-33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3.4.1 建立几何模型 | 第33页 |
3.4.2 确定材料属性 | 第33-34页 |
3.4.3 确定边界条件 | 第34页 |
3.4.4 网格划分 | 第34-35页 |
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杨氏模量研究 | 第37-51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结构杨氏模量 | 第37-38页 |
4.3 实验设备 | 第38-39页 |
4.3.1 SLM设备的分类 | 第38页 |
4.3.2 SLM设备的选择 | 第38-39页 |
4.4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4.4.1 SLM的粉末的粉末特性 | 第39-40页 |
4.4.2 材料的选择 | 第40页 |
4.5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4.5.1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40-41页 |
4.5.2 试样的工艺参数 | 第41页 |
4.5.3 准静态压缩实验 | 第41-42页 |
4.5.4 测量负泊松比 | 第42-43页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9页 |
4.6.1 确定Gibson–Ashby模型中的系数 | 第43-44页 |
4.6.2 设计参数对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杨氏模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4.6.3 试样力-位移曲线分析 | 第45-48页 |
4.6.4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泊松比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设计参数优化 | 第51-6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最优化算法 | 第51-53页 |
5.2.1 多目标优化问题 | 第51-52页 |
5.2.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52-53页 |
5.3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的优化方法 | 第53-58页 |
5.3.1 优化模型 | 第53-55页 |
5.3.2 确定总目标函数 | 第55页 |
5.3.3 确定总目标函数的权重 | 第55-58页 |
5.3.4 确定优化算法 | 第58页 |
5.4 简单立方负泊松比材料优化方法的实现 | 第58-59页 |
5.4.1 确定算法初始参数 | 第58页 |
5.4.2 粒子群算法的步骤 | 第58-59页 |
5.4.3 优化结果 | 第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