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采空区位置探测和监测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和矿山开采现状 | 第18-26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18页 |
2.2 地理位置与交通状况 | 第18-19页 |
2.3 气象水文条件 | 第19页 |
2.4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5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6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2.7 矿山开采现状 | 第21-26页 |
2.7.1 丹东顾家煤矿斜井 | 第21-22页 |
2.7.2 凤城市爱阳顾家新兴煤矿 | 第22页 |
2.7.3 凤城市满亿煤业有限公司南山一井 | 第22-23页 |
2.7.4 凤城市胜安煤矿 | 第23页 |
2.7.5 凤城市顾家李明忠煤矿 | 第23页 |
2.7.6 凤城市顾家李明钟煤矿一矿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和采空区分布的确定 | 第26-40页 |
3.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 第26-31页 |
3.1.1 山体滑坡 | 第26-27页 |
3.1.2 地面塌陷 | 第27-28页 |
3.1.3 地裂缝 | 第28-29页 |
3.1.4 地表大面积沉陷 | 第29页 |
3.1.5 房屋拉裂 | 第29-31页 |
3.2 破坏机理 | 第31页 |
3.3 采空区的分布 | 第31-37页 |
3.3.1 物探综合解译 | 第32-34页 |
3.3.2 钻探揭露与验证物探情况 | 第34-37页 |
3.4 小结 | 第37-40页 |
第四章 采空区岩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60页 |
4.1 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方法 | 第40页 |
4.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4.2.1 建立模型前所做的假设 | 第40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40-41页 |
4.3 采空区岩体失稳规律研究 | 第41-47页 |
4.4 采空区岩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7页 |
4.4.1 不同埋深条件下采空区岩体稳定性 | 第47-50页 |
4.4.2 不同硐室跨度对采空区上覆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3 不同采空区硐室高度对地表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6页 |
4.4.4 不同地层岩性对地表岩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结论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基于顾家煤矿矿区的实例分析 | 第60-76页 |
5.1 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 | 第60-63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63-71页 |
5.2.1 Ⅰ-Ⅰ剖切面 | 第64-66页 |
5.2.2 Ⅱ-Ⅱ剖切面 | 第66-68页 |
5.2.3 Ⅲ-Ⅲ剖切面 | 第68-70页 |
5.2.4 Ⅳ-Ⅳ剖切面 | 第70-71页 |
5.3 与沉降监测数据的对比 | 第71-73页 |
5.4 治理方案 | 第73-74页 |
5.5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6.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