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植物化感作用 | 第11-13页 |
1.3 化感物质抑藻作用机理 | 第13-17页 |
1.3.1 改变藻类细胞膜的透性 | 第14-15页 |
1.3.2 影响酶的功能和活性 | 第15页 |
1.3.3 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第15-16页 |
1.3.4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和基因表达 | 第16-17页 |
1.3.5 影响藻毒素的表达 | 第17页 |
1.4 化感物质抑藻技术的应用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 第17-21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3 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19-20页 |
1.5.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20页 |
1.5.5 项目来源 | 第20-21页 |
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1-24页 |
2.1 主要药品 | 第21-22页 |
2.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22-24页 |
3 天津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24-55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样点布设 | 第24-25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2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变化情况 | 第25-53页 |
3.2.1 物种组成 | 第25-29页 |
3.2.2 天津河流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情况 | 第29-45页 |
3.2.3 天津海河浮游植物数量变化情况 | 第45-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具有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效果的植物的筛选 | 第55-6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5-59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56-59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4.2.1 四种中药植物粗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2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60页 |
4.2.3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4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藻胆蛋白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5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藻毒素的影响 | 第64页 |
4.2.6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研究 | 第67-78页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67-69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6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5.2.1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 第69页 |
5.2.2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3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藻胆蛋白的影响 | 第71-73页 |
5.2.4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藻毒素的影响 | 第73页 |
5.2.5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73-74页 |
5.2.6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74-75页 |
5.2.7 大黄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微结构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大黄化感物质关键组分的鉴定 | 第78-95页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78-79页 |
6.1.2 分析方法 | 第79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6.2.1 红外光谱分析大黄提取物的成分 | 第79-83页 |
6.2.2 核磁共振分析大黄提取物的成分 | 第83-86页 |
6.2.3 HPLC-MS分析大黄提取物的成分 | 第86-92页 |
6.2.4 大黄化感物质关键组分分析 | 第92-9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7 结论 | 第95-98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95-97页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97页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97-98页 |
8 展望 | 第98-99页 |
9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6-107页 |
11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