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19-23页 | 
| 1 绪论 | 第23-47页 | 
| 1.1 CO_2排放与减排 | 第24-25页 | 
| 1.2 CO_2捕集、封存及利用 | 第25-29页 | 
| 1.2.1 CO_2捕集 | 第25-27页 | 
| 1.2.2 CO_2封存 | 第27-28页 | 
| 1.2.3 CO_2利用 | 第28-29页 | 
| 1.3 CO_2的捕集分离方法 | 第29-32页 | 
| 1.3.1 吸收分离法 | 第29-31页 | 
| 1.3.2 吸附分离法 | 第31页 | 
| 1.3.3 膜分离法 | 第31-32页 | 
| 1.3.4 低温分离法 | 第32页 | 
| 1.4 化学吸收剂的发展 | 第32-42页 | 
| 1.4.1 传统吸收剂 | 第34-35页 | 
| 1.4.2 新型吸收剂 | 第35-36页 | 
| 1.4.3 新型相变吸收剂 | 第36-42页 | 
| 1.5 有机胺CO_2吸收机理 | 第42-43页 | 
| 1.5.1 伯胺、仲胺和叔胺CO_2吸收机理 | 第42页 | 
| 1.5.2 位阻胺CO_2吸收机理 | 第42-43页 | 
| 1.6 研究思路 | 第43-47页 | 
| 1.6.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 1.6.2 研究路线 | 第43-44页 | 
| 1.6.3 研究内容 | 第44-47页 | 
| 2 CO_2液固相变吸收体系的分子结构优选 | 第47-63页 | 
| 2.1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2.1.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47-50页 | 
| 2.1.2 有机胺/非水溶剂相变体系的筛选实验 | 第50页 | 
| 2.1.3 相变吸收体系的CO_2吸收性能实验 | 第50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 2.2.1 有机胺分子结构对相变的影响规律 | 第50-54页 | 
| 2.2.2 溶剂分子结构对相变的影响规律 | 第54-57页 | 
| 2.2.3 多元胺/非水溶剂相变体系的优选 | 第57-61页 | 
| 2.3 小结 | 第61-63页 | 
| 3 二元胺/乙醇溶液的CO_2相变吸收研究 | 第63-81页 | 
| 3.1 实验部分 | 第63-68页 | 
| 3.1.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63-65页 | 
| 3.1.2 双搅拌釜中CO_2吸收动力学实验 | 第65-67页 | 
| 3.1.3 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67-68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 3.2.1 二元胺/乙醇溶液的物理性质 | 第68-71页 | 
| 3.2.2 二元胺/乙醇溶液CO_2吸收后固相产物的表征 | 第71-74页 | 
| 3.2.3 二元胺/乙醇溶液CO_2吸收动力学和吸收容量 | 第74-78页 | 
| 3.2.4 与二元胺水溶液吸收动力学和吸收容量对比 | 第78-79页 | 
| 3.3 小结 | 第79-81页 | 
| 4 TETA/PEG200溶液的CO_2相变吸收研究 | 第81-103页 | 
| 4.1 实验部分 | 第82-86页 | 
| 4.1.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82-83页 | 
| 4.1.2 TETA/PEG200溶液CO_2吸收实验 | 第83-84页 | 
| 4.1.3 TETA/PEG200溶液的再生实验 | 第84-85页 | 
| 4.1.4 TETA/PEG200溶液物性数据测量 | 第85页 | 
| 4.1.5 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85-86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0页 | 
| 4.2.1 TETA/PEG200溶液CO_2吸收相关的物化性质 | 第86-89页 | 
| 4.2.2 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后固相产物的表征 | 第89-91页 | 
| 4.2.3 不同条件下TETA/PEG200溶液的烟气中CO_2的吸收 | 第91-96页 | 
| 4.2.4 TETA/PEG200溶液的CO_2循环吸收 | 第96-100页 | 
| 4.3 小结 | 第100-103页 | 
| 5 TETA/PEG200溶液相变吸收CO_2的机理研究 | 第103-123页 | 
| 5.1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 5.1.1 实验仪器试剂 | 第104页 | 
| 5.1.2 TETA/PEG200溶液CO_2吸收实验 | 第104页 | 
| 5.1.3 分析及表征方法 | 第104-105页 | 
| 5.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第105-108页 | 
| 5.2.1 分子模拟计算基本原理 | 第105页 | 
| 5.2.2 积分算法 | 第105-106页 | 
| 5.2.3 力场 | 第106-107页 | 
| 5.2.4 系综 | 第107页 | 
| 5.2.5 TET/PEG200体系的具体模拟方法 | 第107-108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2页 | 
| 5.3.1 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后产物种类的表征 | 第108-112页 | 
| 5.3.2 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的反应机理 | 第112-113页 | 
| 5.3.3 TETA/PEG200溶液吸收CO_2的相变机理 | 第113-119页 | 
| 5.3.4 两性离子单氨基甲酸酯的自聚机理 | 第119-122页 | 
| 5.4 小结 | 第122-123页 | 
| 6 结论、创新及展望 | 第123-129页 | 
| 6.1 结论 | 第123-126页 | 
| 6.2 创新 | 第126页 | 
| 6.3 工作展望 | 第126-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51页 | 
| 作者简历及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151页 |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