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生物柴油研究进程 | 第12-15页 |
1.2.1 生物柴油发展概况简述 | 第12-13页 |
1.2.2 生物柴油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生物柴油的应用研究 | 第14-15页 |
1.3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 | 第15-18页 |
1.3.1 前处理净化技术 | 第15-16页 |
1.3.2 机内控制技术 | 第16页 |
1.3.3 机外控制技术 | 第16-18页 |
1.4 DOC、POC的应用研究 | 第18-20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样品分析方法 | 第21-28页 |
2.1 发动机台架试验系统 | 第21-25页 |
2.1.1 发动机及后处理装置 | 第21-22页 |
2.1.2 试验燃油 | 第22-23页 |
2.1.3 颗粒物采样及方法 | 第23-24页 |
2.1.4 台架试验测试设备与试验方案 | 第24-25页 |
2.2 颗粒物分析仪器 | 第25-27页 |
2.2.1 热重分析仪 | 第25-26页 |
2.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第26页 |
2.2.3 激光拉曼光谱仪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DOC+POC对常规排放及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28-40页 |
3.1 常规排放特性 | 第28-36页 |
3.1.1 CO排放特性 | 第28-30页 |
3.1.2 HC排放特性 | 第30-31页 |
3.1.3 NOx排放特性 | 第31-33页 |
3.1.4 碳烟排放特性 | 第33-36页 |
3.2 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粒径分布特性 | 第36-39页 |
3.2.1 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粒径分布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2 聚集态与粗颗粒态颗粒物转化率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DOC+POC对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40-53页 |
4.1 颗粒物的氧化特性 | 第40-43页 |
4.1.1 热重分析条件 | 第40-41页 |
4.1.2 氧化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4.1.3 颗粒物组分分析 | 第42-43页 |
4.2 可溶有机物组分分析 | 第43-48页 |
4.2.1 GC-MS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4.2.2 SOF各组分质量分数分析 | 第44-46页 |
4.2.3 碳原子数分布 | 第46-48页 |
4.3 颗粒物拉曼光谱分析 | 第48-51页 |
4.3.1 拉曼光谱试验方案 | 第48页 |
4.3.2 拉曼光谱拟合 | 第48-50页 |
4.3.3 拉曼光谱参数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3-5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