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第2章 电信诈骗犯罪的理论概述及事件调查 | 第11-19页 |
2.1 电信诈骗犯罪的概念 | 第11页 |
2.2 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 | 第11-15页 |
2.2.1 犯罪分子极强的隐蔽性 | 第11页 |
2.2.2 犯罪主体趋于职业化集团化 | 第11-12页 |
2.2.3 侵害对象的随机性和分散性 | 第12-13页 |
2.2.4 跨地域、跨境作案日益凸显 | 第13页 |
2.2.5 犯罪成本低,蔓延速度快,作案范围广 | 第13-14页 |
2.2.6 犯罪手段的日益多样化和高科技化 | 第14-15页 |
2.3 电信诈骗犯罪的事件调查 | 第15-19页 |
第3章 电信诈骗犯罪多发的原因 | 第19-26页 |
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19页 |
3.1.1 缺乏专门刑事规范和量刑措施 | 第19页 |
3.1.2 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待完善 | 第19页 |
3.2 公安机关打击处理不利 | 第19-21页 |
3.2.1 追缴难度大 | 第19-20页 |
3.2.2 逃避打击容易 | 第20页 |
3.2.3 案件侦破取证难度大 | 第20-21页 |
3.3 相关部门(行业)防控缺失 | 第21-23页 |
3.3.1 电信部门技术监管不到位 | 第21页 |
3.3.2 银行部门防控缺失 | 第21-22页 |
3.3.3 网络运营漏洞大 | 第22-23页 |
3.4 被害人的趋利避害心理,防范意识薄弱 | 第23-26页 |
3.4.1 被害人主观上“贪小”心理 | 第23-24页 |
3.4.2 被害人客观上对电信诈骗识别难度大 | 第24-26页 |
第4章 国外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9页 |
4.1 日本的法律规制与社会预防对策 | 第26页 |
4.1.1 日本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26页 |
4.1.2 日本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社会对策 | 第26页 |
4.2 德国有关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措施 | 第26-27页 |
4.3 美国应对电信诈骗犯罪的举措 | 第27-28页 |
4.4 国外电信诈骗犯罪的防范举措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29页 |
第5章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防范措施的完善 | 第29-37页 |
5.1 完善相关刑事对策 | 第29-31页 |
5.1.1 电信诈骗犯罪单独立法 | 第29-30页 |
5.1.2 提高法定刑的配置 | 第30页 |
5.1.3 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0-31页 |
5.2 建立公安机关防控诈骗体系 | 第31-33页 |
5.2.1 加快反电信诈骗专业化队伍建设 | 第31页 |
5.2.2 建立全国打击电信诈骗协作机制 | 第31-32页 |
5.2.3 推进国际间警务协作 | 第32页 |
5.2.4 强化各级公安与电信部门团结协作 | 第32-33页 |
5.3 建立健全通信、银行及互联网系统防控制度 | 第33-35页 |
5.3.1 加强通信部门监管力度,弥补管理漏洞 | 第33页 |
5.3.2 规范银行的监管职责 | 第33-34页 |
5.3.3 完善互联网信息运营机制 | 第34-35页 |
5.4 增强被害人防范能力 | 第35-37页 |
5.4.1 发布电信网络犯罪预警提示以增强全社会防范意识 | 第35页 |
5.4.2 注重个人信息的安全 | 第35-36页 |
5.4.3 增强民众法律涵养 | 第36-3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作者简历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