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城市燃气供应论文

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的实验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5页
    1.1 引言第9-10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页
        1.1.2 我国城市燃气发展现状与趋势第9-10页
    1.2 城市燃气互换性理论基础第10-21页
        1.2.1 燃气互换性与燃具适应性第10-11页
        1.2.2 燃气互换理论相关参数介绍第11-14页
        1.2.3 燃气互换性技术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4 主流燃气互换性方法分析第16-21页
        1.2.5 燃气互换性判定方法的比较第21页
    1.3 我国燃气配气技术的发展现状第21-24页
        1.3.1 传统燃气配气技术第22页
        1.3.2 新型燃气配气方法第22-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5页
第2章 燃气互换性综合实验系统的设计与搭建第25-37页
    2.1 实验系统介绍第25-27页
    2.2 实验系统装置与原理第27-31页
        2.2.1 动态配气子系统第27-28页
        2.2.2 灶具性能测试系统第28页
        2.2.3 实验系统主要设备第28-31页
    2.3 实验系统测试第31-34页
        2.3.1 实验系统精度测试第32-33页
        2.3.2 实验系统响应度测试第33-34页
    2.4 实验系统优缺点分析第34-37页
        2.4.1 国内外现有配气系统第34-36页
        2.4.2 本实验系统优缺点评价第36-37页
第3章 北京市燃气互换域的实验研究第37-64页
    3.1 实验目的与内容第37页
        3.1.1 实验目的第37页
        3.1.2 实验内容第37页
    3.2 实验准备第37-40页
        3.2.1 配气原料气的选择第37-39页
        3.2.2 样本灶的选择第39页
        3.2.3 北京市气源性质参数数据库的建立第39-40页
    3.3 实验步骤第40-43页
        3.3.1 初始状态调节第40-41页
        3.3.2 极限工况点的测定第41-42页
        3.3.3 极限曲线的测试流程第42-43页
    3.4 实验结果第43-60页
        3.4.1 灶具1实验第43-47页
        3.4.2 灶具2实验第47-50页
        3.4.3 灶具3实验第50-53页
        3.4.4 灶具4实验第53-56页
        3.4.5 灶具5实验第56-60页
    3.5 实验结果分析第60-62页
        3.5.1 灶具性能评价第60-61页
        3.5.2 北京市多气源互换性判定第61-62页
        3.5.3 我国燃烧势公式的研究第62页
    3.6 实验结论第62-64页
第4章 LNG与管输气的互换性实验研究第64-74页
    4.1 实验目的与方案第64-65页
        4.1.1 实验目的第64页
        4.1.2 实验方案第64-65页
    4.2 测试方法第65-68页
        4.2.1 灶具热负荷的测定第65-66页
        4.2.2 灶具热效率的测定第66-68页
        4.2.3 干烟气中CO含量的测定第68页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68-72页
        4.3.1 热负荷变化第68-69页
        4.3.2 热效率变化第69-71页
        4.3.3 灶具CO排放性能变化第71-72页
    4.4 实验结论第72-74页
第5章 A.G.A和Weaver指数法的适应性研究第74-83页
    5.1 实验目的与方案第74-75页
        5.1.1 实验目的第74页
        5.1.2 实验方案第74-75页
    5.2 理论预测结果第75-76页
    5.3 实验测试结果与分析第76-78页
        5.3.1 测试CO排放与Weaver指数预测结果对比第76-77页
        5.3.2 离焰指数预测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第77-78页
        5.3.3 热负荷指数的预测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对比第78页
    5.4 实验结论第78-79页
    5.5 各地区A.G.A和Weaver指数法适应性研究结果比较第79-83页
        5.5.1 A.G.A和Weaver指数法在广东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第79-80页
        5.5.2 A.G.A和Weaver指数法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第80-81页
        5.5.3 小结第81-8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主要研究结论第83-84页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黑土区生物炭对阿特拉津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特征影响
下一篇:大豆种质资源的结瘤性状鉴定及不同大豆生态区土著根瘤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