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1.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理论与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1.2.1 框架理论 | 第12-13页 |
1.1.2.2 女农民工的概念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1.3.1 框架理论下的新闻报道研究 | 第14-15页 |
1.1.3.2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 | 第15-17页 |
1.1.3.2 我国女民工议题研究 | 第17-19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2.1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1.2.2 内容分析法 | 第19-20页 |
2 《南方日报》女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 第20-33页 |
2.1 样本选取 | 第20-21页 |
2.2 报道内容基本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2.3 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 第22-33页 |
2.3.1 高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 第23-26页 |
2.3.1.1 报道版面以非头版非要闻为主 | 第23-24页 |
2.3.1.2 正面报道比例远大于负面报道 | 第24-25页 |
2.3.1.3 消息和通讯占主要比例 | 第25-26页 |
2.3.2 中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 第26-30页 |
2.3.2.1 报道主体重视人而弱化社会政策 | 第26-27页 |
2.3.2.2 政策关怀和犯罪法律话题逐年增加 | 第27-30页 |
2.3.3 低层次框架结构分析 | 第30-33页 |
2.3.3.1 媒介词汇使用频率 | 第30-32页 |
2.3.3.2 女民工称呼的使用及变化 | 第32-33页 |
3 女民工的媒介形象呈现与变迁 | 第33-48页 |
3.1 女民工媒介形象的呈现 | 第33-40页 |
3.1.1 积极正面的媒介形象 | 第33-37页 |
3.1.1.1 自强不息的媒介形象 | 第33-34页 |
3.1.1.2 雪中送炭的媒介形象 | 第34-35页 |
3.1.1.3 主动维权的媒介形象 | 第35-36页 |
3.1.1.4 正能量传递的媒介形象 | 第36-37页 |
3.1.2 消极负面的媒介形象 | 第37-40页 |
3.1.2.1 遭受不公待遇的受害者形象 | 第37-38页 |
3.1.2.2 夹缝中求生存的弱者形象 | 第38-39页 |
3.1.2.3 违法犯罪者的形象 | 第39-40页 |
3.2 女民工的媒介形象变迁 | 第40-48页 |
3.2.1 身份认同感加强 | 第40-43页 |
3.2.1.1 从突出“外来”到突出“融入” | 第40-42页 |
3.2.1.2 从突出“动乱引发者”到突出“城市建设者” | 第42-43页 |
3.2.2 媒介形象呈现更加多样深入 | 第43-45页 |
3.2.2.1 从类型化到多角度呈现 | 第43-44页 |
3.2.2.2 从浅表化到本质化 | 第44-45页 |
3.2.3 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的改变 | 第45-48页 |
3.2.3.1 从强调物质生活需求到强调精神生活需求 | 第45-46页 |
3.2.3.2 从强调弱势群体到正视群体形象 | 第46-48页 |
4 影响女民工媒介形象变迁的动因 | 第48-55页 |
4.1 宏观因素影响 | 第48-52页 |
4.1.1 国家经济实力的推动 | 第48-49页 |
4.1.2 国家政策的扶持 | 第49-51页 |
4.1.3 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51-52页 |
4.1.4 技术变革的影响 | 第52页 |
4.2 微观因素影响 | 第52-55页 |
4.2.1 媒介环境改变 | 第52-53页 |
4.2.2 受众需求的改变 | 第53-55页 |
5 女民工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55-60页 |
5.1 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5.1.1 女民工话语权过少 | 第55-56页 |
5.1.2 媒介用词不够严谨 | 第56页 |
5.1.3 女民工报道深度挖掘不够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60页 |
5.2.1 扎根基层深入报道 | 第57-58页 |
5.2.2 重视女民工话语权 | 第58页 |
5.2.3 报道角度多样化 | 第58-60页 |
6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