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6页 |
1.2.1 飞灰的形成特性 | 第18-20页 |
1.2.2 飞灰特性对汞吸附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3 飞灰中的含碳量及碳形式对汞作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1.2.4 飞灰中的无机物对汞作用影响 | 第22-23页 |
1.2.5 飞灰的改性和活化对汞作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2.6 飞灰-烟气-汞气氛的影响 | 第24-2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方法 | 第29-35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30页 |
2.3 吸附剂、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32页 |
2.3.1 扫描电镜SEM+EDX | 第30-32页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2页 |
2.3.3 拉曼光谱分析 | 第32页 |
2.4 汞的检测 | 第32-35页 |
2.4.1 汞分析仪 | 第32-33页 |
2.4.2 汞脱除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燃煤电厂飞灰特性及其对汞含量的影响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燃煤电厂飞灰的表面形貌及其光谱学性能 | 第36-45页 |
3.2.1 燃煤电厂不同颗粒度尺寸大小飞灰质量和未燃尽碳量分布 | 第36-38页 |
3.2.2 燃煤电厂飞灰的表面形貌及其元素分布 | 第38-40页 |
3.2.3 燃煤电厂飞灰的光谱分析 | 第40-45页 |
3.3 燃煤电厂飞灰中汞的含量及状态特征 | 第45-53页 |
3.3.1 不同灼烧温度下的飞灰烧失量 | 第46页 |
3.3.2 飞灰孔特征及其无机元素 | 第46-47页 |
3.3.3 飞灰的碳含量与汞含量 | 第47-52页 |
3.3.4 飞灰的氯含量与汞含量 | 第52页 |
3.3.5 飞灰的无机物含量与汞含量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烟气组分及飞灰特性对汞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不同颗粒尺度大小飞灰对汞的吸附实验 | 第55-58页 |
4.3 烟气组分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58-63页 |
4.3.1 HCl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SO_2 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3 NO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4 HCl和 SO_2共同存在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61页 |
4.3.5 SO_2和NO共同存在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6 HCl、SO_2和NO共同存在对飞灰脱除汞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飞灰特性对汞脱除的影响 | 第63-66页 |
4.4.1 飞灰中汞含量对飞灰汞脱除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飞灰性能参数对飞灰汞脱除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飞灰成分对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68-81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飞灰中未燃尽碳的吸附特性 | 第68-72页 |
5.2.1 未燃尽碳样品的制备 | 第68-70页 |
5.2.2 飞灰和未燃尽碳的烧失率 | 第70页 |
5.2.3 飞灰中未燃尽碳的汞吸附特性 | 第70-72页 |
5.3 Mn-Ce-Fe金属氧化物对汞脱除的影响 | 第72-74页 |
5.3.1 样品制备 | 第72页 |
5.3.2 样品表征 | 第72-73页 |
5.3.3 汞脱除实验 | 第73-74页 |
5.4 Mn-Cu-Fe金属氧化物对汞脱除的影响 | 第74-77页 |
5.4.1 材料制备 | 第74-75页 |
5.4.2 材料表征 | 第75页 |
5.4.3 汞脱除实验 | 第75-77页 |
5.5 硫改性碳基材料对汞脱除的影响 | 第77-79页 |
5.5.1 材料制备 | 第77-78页 |
5.5.2 吸附实验 | 第78-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飞灰吸附汞的作用机理 | 第81-106页 |
6.0 引言 | 第81页 |
6.1 SO_3 对飞灰中碳颗粒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81-91页 |
6.1.1 碳表面模型 | 第82-83页 |
6.1.2 计算方法 | 第83页 |
6.1.3 碳表面吸附SO_3的结构 | 第83-86页 |
6.1.4 SO_3 对碳表面吸附汞的影响 | 第86-91页 |
6.2 硫酸浸渍碳表面汞吸附机理的研究 | 第91-100页 |
6.2.1 计算方法 | 第92页 |
6.2.2 碳及硫酸浸渍碳表面模型 | 第92-96页 |
6.2.3 SO4和SO42-对汞在碳表面吸附的影响 | 第96-100页 |
6.3 汞/氧化铝界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 第100-104页 |
6.3.1 计算方法 | 第100-101页 |
6.3.2 汞/氧化铝界面几何模型 | 第101-102页 |
6.3.3 汞/氧化铝界面间的电子结构 | 第102-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11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106-109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