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集团借壳方圆支承的双主业并购绩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2-15页 |
1.2.1 借壳上市利弊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借壳上市绩效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绩效评价方法 | 第17-19页 |
2.1 并购的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2.1.1 经营协同理论 | 第17页 |
2.1.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7页 |
2.1.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17页 |
2.1.4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7页 |
2.1.5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18页 |
2.2 并购后绩效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第3章 双主业并购案例介绍 | 第19-25页 |
3.1 双主业并购双方简介 | 第19页 |
3.1.1 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 | 第19页 |
3.1.2 新光集团 | 第19页 |
3.2 双主业并购的动因 | 第19-21页 |
3.2.1 被收购方的动因 | 第19-20页 |
3.2.2 收购方的动因 | 第20-21页 |
3.2.3 并购动因总结 | 第21页 |
3.3 双主业并购方案及其分析 | 第21-25页 |
3.3.1 双主业并购方案介绍 | 第21-22页 |
3.3.2 双主业并购方案分析 | 第22-25页 |
第4章 双主业并购后的协同绩效评价 | 第25-36页 |
4.1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自身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4.1.1 对上市公司业务的影响 | 第25页 |
4.1.2 对上市公司架构的影响 | 第25页 |
4.1.3 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 第25-26页 |
4.1.4 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影响 | 第26-27页 |
4.1.5 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4.2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绩效评价 | 第28-34页 |
4.2.1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偿债能力分析 | 第28-30页 |
4.2.2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盈利能力分析 | 第30-32页 |
4.2.3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营运能力分析 | 第32-33页 |
4.2.4 上市公司被收购后发展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4.3 上市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及经营计划分析 | 第34-36页 |
4.3.1 房产行业现状及发展 | 第34-35页 |
4.3.2 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及发展 | 第35页 |
4.3.3 经营计划分析 | 第35-36页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第36-3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36-37页 |
5.1.1 财务绩效趋于乐观 | 第36页 |
5.1.2 “双主业”取得管理协同效应 | 第36页 |
5.1.3 个别指标需要特别关注 | 第36-37页 |
5.2 启示 | 第37-39页 |
5.2.1 主动出击,寻求发展 | 第37页 |
5.2.2 多元化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 | 第37页 |
5.2.3 注入优质资产获取品牌效应 | 第37-38页 |
5.2.4 加强对财务情况的关注 | 第38页 |
5.2.5 注意防范风险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作者简历 | 第42-43页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