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8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四) 选题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之理论渊源 | 第14-46页 |
(一) 媒介环境学概述 | 第14-25页 |
1. 媒介环境学的历史概略 | 第14-19页 |
2. 媒介环境学的定性理论 | 第19-25页 |
(二) 媒介环境学派代表学者之思想渊源 | 第25-46页 |
1. 多伦多双星——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 | 第25-37页 |
3. 新生代代表人——保罗·莱文森 | 第37-46页 |
二、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解析 | 第46-54页 |
(一) 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二) 主要理论解析 | 第47-54页 |
1. 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 | 第47-48页 |
2. “补救性媒介”(remedial medium) | 第48-50页 |
3. “软媒介决定论”以及“技术认识论”(technological epistemology)和“技术互动论”(technological interactionism) | 第50-51页 |
4. 发展演化的“三阶段说” | 第51-52页 |
5. “三个地球村”和“三界”图式 | 第52-53页 |
6. 对新媒体和未来的展望 | 第53-54页 |
三、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 第54-79页 |
(一) 国内学界对于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考察 | 第55-65页 |
1. 国内学界的初步认知 | 第55-58页 |
2. 媒介环境学的中文术语命名 | 第58-60页 |
3. 国内主要研究学者 | 第60-65页 |
(二) 与中国编辑学理论的交融与创新 | 第65-74页 |
1. 与编辑学理论的比较阐述 | 第65-69页 |
2. 编辑学理论中媒介的互补互动 | 第69-74页 |
(三) 对中国媒介环境的现实生态意义 | 第74-79页 |
1. 中国媒介生态环境现状 | 第74-75页 |
2. 建构健康的中国媒介环境 | 第75-79页 |
四、保罗·莱文森媒介环境理论:非完美的理论探索 | 第79-84页 |
(一)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与现实困境 | 第80-82页 |
(二) 莱文森过于乐观的“媒介软决定论” | 第82-84页 |
结语 | 第84-86页 |
注释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