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塑造民族品牌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 | 第10页 |
1.1.2 服装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 | 第10-11页 |
1.1.3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 第11-12页 |
1.2 研究范围与关键术语界定 | 第12-13页 |
1.2.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2页 |
1.2.2 本文涉及的关键术语界定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大纲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第18-28页 |
2.1 中国服装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1.1 中国服装发展阶段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1.2 中国服装内容的相关研究 | 第19页 |
2.1.3 中国服装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2 品牌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2.1 品牌内容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2.2.2 品牌类别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2.3 民族品牌的相关研究 | 第21页 |
2.3 替代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2.2.1 替代阶段的相关研究 | 第22页 |
2.2.2 替代内容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 扎根理论的应用 | 第23-26页 |
2.4.1 扎根理论的起源 | 第23-24页 |
2.4.2 扎根理论的流派探讨 | 第24-25页 |
2.4.3 扎根理论的应用 | 第25-26页 |
2.5 各研究观点综合述评 | 第26-28页 |
3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发展分析 | 第28-34页 |
3.1 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1 发达国家服装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28页 |
3.1.2 中国服装产业现状分析及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3.2 服装品牌现状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发达国家服装品牌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3.2.2 中国服装品牌的基本情况以及比较分析 | 第31-32页 |
3.3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现状分析 | 第32-34页 |
3.3.1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的问题及成因 | 第32-33页 |
3.3.2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提升 | 第33-34页 |
4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体系构建 | 第34-40页 |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4.2 编码过程与模型构建 | 第35-40页 |
4.2.1 开放式编码 | 第35-37页 |
4.2.2 主轴编码 | 第37-38页 |
4.2.3 选择性编码 | 第38-40页 |
5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测评体系构建 | 第40-50页 |
5.1 测评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40-44页 |
5.1.1 测评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0-41页 |
5.1.2 测评指标的选取 | 第41-44页 |
5.2 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4-47页 |
5.2.1 测评指标信效性调查 | 第44-46页 |
5.2.2 问卷基本结构 | 第46-47页 |
5.3 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 | 第47页 |
5.3.1 样本的选取 | 第47页 |
5.3.2 数据的收集 | 第47页 |
5.4 测评方法的选取 | 第47-50页 |
5.4.1 层次分析法 | 第47-48页 |
5.4.2 TOPSIS法 | 第48页 |
5.4.3 因子分析方法 | 第48-50页 |
6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测评分析 | 第50-74页 |
6.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0页 |
6.2 信效度分析 | 第50-52页 |
6.3 测评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6.3.1 因子的提取 | 第52-53页 |
6.3.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 第53-54页 |
6.4 测评结果分析 | 第54-74页 |
6.4.1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因子得分 | 第54-56页 |
6.4.2 男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因子分析 | 第56-63页 |
6.4.3 女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因子分析 | 第63-70页 |
6.4.4 中国服装民族品牌替代能力的排序 | 第70-74页 |
7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74-78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及贡献 | 第74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74-76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76-78页 |
7.3.1 研究局限 | 第76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1 | 第84-86页 |
附录2 | 第86-90页 |
附录3 | 第90-9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