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83页 |
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17-72页 |
1.1 何谓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 第17-20页 |
1.1.1 攻击行为的定义 | 第17-18页 |
1.1.2 分类 | 第18-20页 |
1.2 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20-36页 |
1.2.1 一般攻击行为理论 | 第20-27页 |
1.2.2 I3攻击行为理论 | 第27-28页 |
1.2.3 群体攻击理论 | 第28-36页 |
1.2.3.1 现实冲突理论 | 第29页 |
1.2.3.2 社会认同理论 | 第29-32页 |
1.2.3.3 社会偏见理论 | 第32-33页 |
1.2.3.4 群际威胁理论 | 第33-36页 |
1.3 何谓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Performance monitoring)? | 第36-72页 |
1.3.1 反应监控的概述 | 第36-39页 |
1.3.2 ERN相关的认知理论 | 第39-42页 |
1.3.2.1 不匹配理论 | 第40-41页 |
1.3.2.2 冲突监控理论 | 第41页 |
1.3.2.3 强化学习理论 | 第41-42页 |
1.3.3 反应监控加工过程解析 | 第42-52页 |
1.3.3.1 何谓威胁敏感性 | 第42-46页 |
1.3.3.2 何谓反应抑制 | 第46-52页 |
1.3.4 反应监控的联合任务(flanker-stop-signal) | 第52-57页 |
1.3.5 反应监控的群体调节变量 | 第57-66页 |
1.3.5.1 群际威胁 | 第57-61页 |
1.3.5.2 工具性群体关系 | 第61-66页 |
1.3.5.2.1 群际偏见 | 第61-63页 |
1.3.5.2.2 内隐偏见与外显偏见的“看门狗假说” | 第63-64页 |
1.3.5.2.3 群体认同 | 第64-66页 |
1.3.6 反应监控的个体调节变量 | 第66-72页 |
1.3.6.1 冲动性 | 第66-72页 |
2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 第72-81页 |
2.1 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 | 第73页 |
2.2 问题一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过程是否由威胁探测和反应抑制构成? | 第73-75页 |
2.3 问题二——工具性群体关系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存在怎样的关系? | 第75-77页 |
2.4 问题三(上)——冲动性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存在怎样的关系? | 第77-80页 |
2.5 问题三(下)——工作记忆在冲动性与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中存在怎样的作用? | 第80-81页 |
3 研究目标及问题解决思路 | 第81-83页 |
3.1 本研究的总体目标 | 第81-82页 |
3.2 问题解决的思路 | 第82-8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的编制 | 第83-89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83-84页 |
2 群际威胁图片材料的编制 | 第84-86页 |
3 群体认同问卷和群体认同实验的材料的编制 | 第86-87页 |
3.1 群体认同量表 | 第86-87页 |
3.2 内隐群体认同(SC-IAT) | 第87页 |
4 群际偏见问卷和群际偏见实验的材料的编制 | 第87-89页 |
4.1 外显偏见问卷 | 第87-88页 |
4.2 内隐群际偏见(SC-IAT) | 第88-89页 |
第三章 研究一: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 第89-109页 |
实验1 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 第89-109页 |
1 问题提出 | 第89-92页 |
2 方法 | 第92-99页 |
2.1 被试 | 第92-9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93-96页 |
2.2.1 特质冲动量表 | 第93页 |
2.2.2 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 | 第93-94页 |
2.2.3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 | 第94页 |
2.2.4 奖惩敏感性问卷 | 第94页 |
2.2.5 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CRT,competitive reaction time task) | 第94-96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96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96-98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98-99页 |
3 结果 | 第99-104页 |
3.1 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99-101页 |
3.2 主成分分析 | 第101-103页 |
3.3 多元线性回归 | 第103页 |
3.4 高低冲动性者的各个变量的差异比较 | 第103-104页 |
3.5 不同时间点皮质醇的比较 | 第104页 |
4 讨论 | 第104-108页 |
5 结论 | 第108-109页 |
第四章 研究二:工具性群体关系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 第109-197页 |
实验1 群体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 第109-158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9-112页 |
2 方法 | 第112-116页 |
2.1 被试 | 第11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12-114页 |
2.2.1 群体认同量表 | 第112-113页 |
2.2.2 内隐群体认同(SC-IAT) | 第113页 |
2.2.3 the flanker-go/no go实验材料 | 第113-114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114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114-115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3 结果 | 第116-149页 |
3.1 行为结果 | 第116-128页 |
3.1.1 flanker任务中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116-119页 |
3.1.2 flanker任务中正确和错误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119-122页 |
3.1.3 go/nogo任务中Go试次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no go试次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122-128页 |
3.1.3.1 no go试次的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126-128页 |
3.2 脑电结果 | 第128-149页 |
3.2.1 ERPs:反应锁定数据 | 第128-132页 |
3.2.2 ERPs:刺激锁定数据 | 第132-149页 |
3.2.2.1 不相容效应 | 第132-139页 |
3.2.2.2 抑制效应 | 第139-149页 |
4 讨论 | 第149-158页 |
5 结论 | 第158页 |
实验2 群际偏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 第158-197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58-160页 |
2 方法 | 第160-162页 |
2.1 被试 | 第160-161页 |
2.2.1 群际偏见量表 | 第160页 |
2.2.2 内隐群际偏见(SC-IAT) | 第160-161页 |
2.2.3 the flanker-go/no go实验材料 | 第161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161-162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162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162页 |
3 结果 | 第162-193页 |
3.1 行为结果 | 第162-175页 |
3.1.1 flanker任务中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162-166页 |
3.1.2 flanker任务中正确和错误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166-168页 |
3.1.3 go/nogo任务中Go试次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no go试次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168-175页 |
3.1.3.1 Go试次的正确率、反应时的比较 | 第168-171页 |
3.1.3.2 no go试次的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171-175页 |
3.2 脑电结果 | 第175-193页 |
3.2.1 ERPs:反应锁定数据 | 第175-177页 |
3.2.2 ERPs:刺激锁定数据 | 第177-193页 |
3.2.2.1 不相容效应 | 第177-184页 |
3.2.2.2 抑制效应 | 第184-193页 |
4 讨论 | 第193-196页 |
5 结论 | 第196-197页 |
第五章 研究三: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 第197-284页 |
实验1 :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影响 | 第198-225页 |
1 问题提出 | 第198-201页 |
2 方法 | 第201-204页 |
2.1 被试 | 第201-20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203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03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03-204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04页 |
3 结果 | 第204-219页 |
3.1 行为结果 | 第204-212页 |
3.1.1 flanker任务中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204-208页 |
3.1.2 flanker任务中正确和错误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的比较 | 第208-209页 |
3.1.3 go/nogo任务中Go试次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no go试次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209-212页 |
3.1.3.1 Go试次的正确率、反应时的比较 | 第209-210页 |
3.1.3.2 no go试次的抑制率和停止信号反应时的比较 | 第210-212页 |
3.2 脑电结果 | 第212-219页 |
3.2.1 ERPs:反应锁定数据 | 第212-214页 |
3.2.2 ERPs:刺激锁定数据 | 第214-219页 |
3.2.2.1 不相容效应 | 第214-216页 |
3.2.2.2 抑制效应 | 第216-219页 |
4 讨论 | 第219-224页 |
5 结论 | 第224-225页 |
实验2 冲动性与威胁性质对攻击行为的威胁探测的影响 | 第225-247页 |
实验2A 冲动性与威胁的时间性对威胁探测的影响 | 第225-23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25-227页 |
2 方法 | 第227-229页 |
2.1 被试 | 第227-2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8-229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29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29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29页 |
3 结果 | 第229-233页 |
4 讨论 | 第233-236页 |
5 结论 | 第236页 |
实验2B 冲动性与威胁的概率对威胁探测的影响 | 第236-247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36-237页 |
2 方法 | 第237-238页 |
2.1 被试 | 第23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37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37-238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38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38页 |
3 结果 | 第238-244页 |
4 讨论 | 第244-246页 |
5 结论 | 第246-247页 |
实验3 冲动性与认知负荷对攻击行为的反应抑制的影响—工作记忆的视角 | 第247-284页 |
实验3A 冲动性与认知负荷对攻击行为反应抑制的影响 | 第247-265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47-250页 |
2 方法 | 第250-252页 |
2.1 被试 | 第25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50-251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51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51-252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52页 |
3 结果 | 第252-260页 |
3.1 Go试次的反应时的比较 | 第252-254页 |
3.2 Go和 Nogo试验中的正确率的比较 | 第254-260页 |
3.2.1 仅有认知负荷条件下的Go和 No go试验的正确率的比较 | 第258-260页 |
4 讨论 | 第260-264页 |
5 结论 | 第264-265页 |
实验3B 基于吞吐量的认知负荷与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抑制的影响 | 第265-27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65-267页 |
2 方法 | 第267-269页 |
2.1 被试 | 第26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7-268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68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68-269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69页 |
3 结果 | 第269-272页 |
3.1 CMS的斜率和截距的描述统计 | 第269-271页 |
3.2 CMS任务的斜率和截距预测BIS总分及分量表分数的分层回归结果 | 第271-272页 |
4 讨论 | 第272-274页 |
5 结论 | 第274页 |
实验3C 冲动性与执行功能负荷对攻击行为反应抑制的影响 | 第274-28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74-276页 |
2 方法 | 第276-278页 |
2.1 被试 | 第27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6-277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77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77-278页 |
2.5 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第278页 |
3 结果 | 第278-282页 |
3.1 Go试次反应时、Go/No-go试次的正确率、效率/变异系数(Efficiency/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第279-282页 |
4 讨论 | 第282-284页 |
5 结论 | 第284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284-311页 |
1 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表征 | 第293-294页 |
2 群体变量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4-299页 |
2.1 群际威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4-297页 |
2.2 群体认同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7-298页 |
2.3 群际偏见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8-299页 |
3 个体变量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9-303页 |
3.1 冲动性对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调节 | 第299-303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意义 | 第303-308页 |
4.1 在概念上关联了“威胁敏感性”与“威胁探测” | 第303-304页 |
4.2 建构并验证了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模型 | 第304-305页 |
4.3 在研究范式上的新探索 | 第305-306页 |
4.4 基于群际攻击行为理论和一般攻击行为理论来探讨影响攻击行为的反应监控的因素 | 第306页 |
4.5 重要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 第306-308页 |
5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308-309页 |
6 结论 | 第309-31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1-335页 |
致谢 | 第335-337页 |
附录 | 第337-3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