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1-2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1.3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26-2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7页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8-43页 |
2.1 金融体系与利率自由化 | 第28-30页 |
2.2 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融资难 | 第30-32页 |
2.3 信息不对称、声誉与信任机制 | 第32-35页 |
2.4 网络外部性与双边市场 | 第35-36页 |
2.5 P2P网络借贷的研究 | 第36-41页 |
2.5.1 P2P平台的借款利率 | 第36-38页 |
2.5.2 P2P平台借款的信用评估 | 第38页 |
2.5.3 P2P平台的评估机制 | 第38-39页 |
2.5.4 P2P平台的风险与监管 | 第39-41页 |
2.5.5 P2P平台的竞争 | 第41页 |
2.6 对现有研究的点评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金融环境与各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 | 第43-59页 |
3.1 金融监管与P2P网络借贷框架 | 第43-47页 |
3.1.1 美国的金融监管与P2P网络借贷框架 | 第43-45页 |
3.1.2 日本的金融监管与P2P网络借贷框架 | 第45-46页 |
3.1.3 中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金融监管与P2P网络借贷框架 | 第46-47页 |
3.1.4 各国P2P网络借贷框架的评述 | 第47页 |
3.2 监管真空对P2P平台的影响 | 第47-52页 |
3.2.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 | 第48-49页 |
3.2.2 监管真空下P2P平台策略及表现 | 第49-52页 |
3.3 监管政策的变动对P2P平台表现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1 准入门槛的设立对P2P平台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 监管政策等待期对P2P平台策略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 中国P2P监管政策对P2P平台策略的影响 | 第55-56页 |
3.5 各国P2P网络借贷市场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 | 第56-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结构 | 第59-81页 |
4.1 企业规模分布 | 第59-62页 |
4.2 企业分布的马尔可夫链模型 | 第62-65页 |
4.3 中国P2P市场规模分布 | 第65-68页 |
4.3.1 数据来源 | 第65-66页 |
4.3.2 统计方法及平台分布 | 第66-68页 |
4.4 中国P2P市场规模分布曲线拟合 | 第68-74页 |
4.4.1 大平台帕累托分布检验及参数估计 | 第68-71页 |
4.4.2 小平台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估算 | 第71-73页 |
4.4.3 对Gibrat定律的验证 | 第73-74页 |
4.5 问题平台的特征及中国P2P市场的分类 | 第74-78页 |
4.5.1 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4.5.2 中国P2P平台市场的分类及结果 | 第75-77页 |
4.5.3 P2P平台的风险特征 | 第77-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五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竞争策略 | 第81-99页 |
5.1 P2P网络借贷市场效用模型 | 第81-83页 |
5.2 用户数量无限的市场环境 | 第83-85页 |
5.2.1 平台增长速度模型 | 第83-84页 |
5.2.2 平台竞争策略 | 第84-85页 |
5.3 用户数量有限的市场环境 | 第85-97页 |
5.3.1 基础模型 | 第85-92页 |
5.3.2 P2P平台的定价策略 | 第92-94页 |
5.3.3 P2P平台进入策略 | 第94-97页 |
5.4 我国P2P平台市场环境下平台的竞争策略 | 第9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多平台协作策略 | 第99-114页 |
6.1 平台兼并与精细监管 | 第99-101页 |
6.2 多平台协作模型 | 第101-112页 |
6.2.1 无等待期的协作策略 | 第102-108页 |
6.2.2 有等待期的协作策略 | 第108-11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七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竞争策略案例研究 | 第114-128页 |
7.1 产品差异化策略 | 第114-119页 |
7.1.1 纵向差异化策略 | 第114-115页 |
7.1.2 横向差异化策略 | 第115-117页 |
7.1.3 空间差异化策略 | 第117-118页 |
7.1.4 声誉差异化策略 | 第118-119页 |
7.2 借款利率的定价策略 | 第119-120页 |
7.3 扩张策略 | 第120-121页 |
7.4 案例研究 | 第121-127页 |
7.4.1 拍拍贷 | 第121-123页 |
7.4.2 翼龙贷 | 第123-125页 |
7.4.3 e租宝 | 第125-12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8.2 不足与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50页 |
附录 | 第150-180页 |
附录1 中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历史 | 第150-156页 |
附录2 美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 | 第156-158页 |
附录3 英国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历史 | 第158-159页 |
附录4 中国P2P平台市场统计数据图 | 第159-167页 |
附录5 中国P2P平台分布图 | 第167-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181-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