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来源 | 第12-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第14-28页 |
1.3.1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2 天然林林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3 林分结构调整 | 第26-28页 |
1.4 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31-4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31-42页 |
2.1.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芦头实验林场 | 第32-34页 |
2.1.2 长沙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 | 第34-36页 |
2.1.3 湖南沅江龙虎山国有林场 | 第36-39页 |
2.1.4 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第39-41页 |
2.1.5 湖南省长沙县大山冲国有林场 | 第41-4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42-48页 |
2.2.1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参数 | 第42-46页 |
2.2.2 格局模型的选择参数计算 | 第46页 |
2.2.3 林木大小多样性测度指数 | 第46-48页 |
3 环洞庭湖典型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48-69页 |
3.1 阔叶林群落特征结构分析 | 第48-56页 |
3.1.1 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 | 第51-54页 |
3.1.2 垂直结构 | 第54-56页 |
3.2 调查样地阔叶林林分结构分析 | 第56-67页 |
3.2.1 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林分结构分析 | 第56-58页 |
3.2.2 龙虎山林场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 第58-60页 |
3.2.3 大山冲林场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 第60-63页 |
3.2.4 芦头实验林场阔叶林林分结构分析 | 第63-65页 |
3.2.5 乌云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 第65-67页 |
3.3 小结 | 第67-69页 |
4 林木空间分布方法比较及研究样地格局分析 | 第69-91页 |
4.1 林木分布格局方法评析 | 第69-81页 |
4.1.1 五种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 | 第70-76页 |
4.1.2 模拟样地数据结果分析及五种分布格局方法评价 | 第76-81页 |
4.2 研究区阔叶林群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81-89页 |
4.2.1 不同方法下五个地区空间格局 | 第82-87页 |
4.2.2 格局判定差异及结果评析 | 第87-89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89-91页 |
5 林分最优网格空间分布格局与环状分布指数 | 第91-121页 |
5.1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现有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 第91-92页 |
5.2 最优网格和环状分布指数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 | 第92-103页 |
5.2.1 林分密度与最适经营密度的确定 | 第92-96页 |
5.2.2 林木水平分布最优网格构建 | 第96-100页 |
5.2.3 林木环状分布指数 | 第100-103页 |
5.3 最优网格和环状分布指数应用 | 第103-120页 |
5.3.1 五个地区的最优网格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103-114页 |
5.3.2 最优网格林分空间格局评价 | 第114-116页 |
5.3.3 环状分布指数分析及应用 | 第116-120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120-121页 |
6 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 第121-146页 |
6.1 基于空间格局分析的森林结构调整目标的定位 | 第121-131页 |
6.1.1 结构优化调整原则 | 第122页 |
6.1.2 森林结构优化方法 | 第122-123页 |
6.1.3 森林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结构 | 第123-131页 |
6.2 林分空间结构调整 | 第131-136页 |
6.2.1 森林空间结构调整多目标数学模型 | 第131-132页 |
6.2.2 调整算法及总体思路 | 第132-136页 |
6.3 森林空间结构调整结果分析 | 第136-145页 |
6.3.1 MO-PSO模型测试 | 第136-143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143-145页 |
6.4 小结 | 第145-14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5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47-14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