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我国金融保险企业中的应用--以中国平安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概述及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2.1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 第18-19页 |
2.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类型 | 第19-20页 |
2.2.1 根据发展程度划分 | 第19-20页 |
2.2.2 根据建设目的划分 | 第20页 |
2.3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框架 | 第20-22页 |
2.4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22-24页 |
2.4.1 财务服务模式的优势 | 第22-24页 |
2.4.2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局限性 | 第24页 |
2.5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5.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25页 |
2.5.2 流程再造理论 | 第25页 |
2.5.3 扁平化理论 | 第25-26页 |
2.5.4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3 我国金融保险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现状及特点 | 第27-33页 |
3.1 我国金融保险业的综合金融发展趋势 | 第27页 |
3.2 我国金融保险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发展背景 | 第27-29页 |
3.3 我国金融保险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4 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特点 | 第30-33页 |
4 中国平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案例介绍 | 第33-40页 |
4.1 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33-35页 |
4.2 中国平安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外部动因 | 第35-38页 |
4.2.1 外部动因 | 第35页 |
4.2.2 内部动因 | 第35-38页 |
4.3 中国平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5 中国平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分析 | 第40-52页 |
5.1 总体构建思路 | 第40-41页 |
5.2 战略定位与选址 | 第41-42页 |
5.2.1 战略定位 | 第41页 |
5.2.2 选址 | 第41-42页 |
5.3 组织与人员设置 | 第42-44页 |
5.4 信息系统搭建 | 第44-45页 |
5.5 财务业务流程再造 | 第45-52页 |
5.5.1 费用报销业务 | 第45-50页 |
5.5.2 保险金收入业务 | 第50-51页 |
5.5.3 保险理赔业务 | 第51-52页 |
6 中国平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效果评价与改进建议 | 第52-64页 |
6.1 实施成效 | 第52-60页 |
6.1.1 成本控制方面 | 第52-55页 |
6.1.2 资金管控方面 | 第55-57页 |
6.1.3 服务满意度方面 | 第57-58页 |
6.1.4 战略支持方面 | 第58-60页 |
6.2 不足与风险 | 第60-62页 |
6.2.1 远程沟通机制不完善 | 第60-61页 |
6.2.2 业务处理时间不均衡 | 第61页 |
6.2.3 财务人员积极性受挫 | 第61页 |
6.2.4 数据丢失与外泄风险 | 第61-62页 |
6.3 改进建议 | 第62-64页 |
6.3.1 完善沟通机制 | 第62页 |
6.3.2 控制业务处理时间和工作量 | 第62-63页 |
6.3.3 加强员工培养管理 | 第63页 |
6.3.4 提高违纪成本 | 第63-6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7.3 本文局限性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