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张家口建筑形态地域性表达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第10页
        1.1.2 建筑风格的趋同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创新点第11-12页
        1.3.3 研究范围第12页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12-14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页
        1.4.2 论文框架第12-13页
        1.4.3 相关概念解读第13-14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5.1 国内相关研究第14-16页
        1.5.2 国外相关研究第16-17页
    1.6 本章小结第17-19页
第2章 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实例研究第19-44页
    2.1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筑形式第19-24页
        2.1.1 掩土建筑第20-21页
        2.1.2 江南水乡第21页
        2.1.3 案例分析第21-24页
    2.2 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表达第24-28页
        2.2.1 风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第24页
        2.2.2 湿热气候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第24-25页
        2.2.3 干热气候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第25-26页
        2.2.4 寒冷气候对建筑形态的影响第26-27页
        2.2.5 微气候调节第27-28页
    2.3 建筑材料与色彩对建筑形态表达的影响第28-33页
        2.3.1 就地取材第28-31页
        2.3.2 现代建筑材料第31-32页
        2.3.3 建筑色彩第32-33页
    2.4 建筑营造技术第33-34页
    2.5 地域文化传承对建筑形态表达的研究第34-43页
        2.5.1 元素提取与符号化第35-37页
        2.5.2 符号的变形与隐喻第37-39页
        2.5.3 建筑的仿生与象形化第39-41页
        2.5.4 视错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第41-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张家口自然地理对建筑形态表达的影响第44-57页
    3.1 张家口市地形地貌特征与建筑布局第44-46页
        3.1.1 三山一水的地貌特征第44页
        3.1.2 依山顺水的建筑布局第44-46页
    3.2 张家口候特征与建筑形态第46-49页
        3.2.1 气候特征第46-47页
        3.2.2 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第47-49页
    3.3 邻近地域建筑形态的渗入第49-56页
        3.3.1 北京四合院第50-52页
        3.3.2 山西大院第52-53页
        3.3.3 南方居住建筑形态的渗入第53-56页
        3.3.4 蒙古建筑形态的影响第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张家口历史文化传承对建筑形态表达的影响第57-73页
    4.1 历史文化渊源第57-60页
        4.1.1 地域文脉第57页
        4.1.2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第57-60页
    4.2 军事浸入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第60-64页
        4.2.1 张家口军事建筑第60-61页
        4.2.2 对军事建筑形态的传承与表达第61-64页
    4.3 商业文化引入对建筑形态表达的影响第64-71页
        4.3.1 张家口商业发展概况第64-66页
        4.3.2 察哈尔都统署第66-67页
        4.3.3 中西合璧式建筑第67-68页
        4.3.4 堡子里地域建筑形态的现代继承第68-71页
    4.4 性格特点衍生建筑特征第71-72页
        4.4.1 乐山乐水第71页
        4.4.2 粗犷豪迈第71页
        4.4.3 慷慨正气第71-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张家口地域建筑形态发展趋势第73-83页
    5.1 建筑总体布局第73-75页
        5.1.1 适应地形地貌,尊重自然肌理第73-74页
        5.1.2 创造微气候环境第74-75页
    5.2 建筑平面布局第75-79页
        5.2.1 朝向布局第77-78页
        5.2.2 建筑开窗第78页
        5.2.3 建筑出入口第78页
        5.2.4 建筑体型第78-79页
    5.3 雄浑的建筑形态第79-81页
        5.3.1 虚实对比,以实为主第79页
        5.3.2 用材厚重,质感粗犷第79-80页
        5.3.3 色彩多样,暖灰为主第80-81页
    5.4 多元共存,兼容并包第81-82页
        5.4.1 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第81-82页
        5.4.2 吸收多元文化第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结论第83-84页
结语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富含文脉要素的绿色建筑营建与运行评价框架研究
下一篇:基于集约理论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研究--以张家口学院新校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