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纳米催化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第14-23页 |
1.2.1 粒径 | 第14-16页 |
1.2.2 形貌 | 第16-18页 |
1.2.3 组成及分布 | 第18-21页 |
1.2.4 晶相 | 第21-23页 |
1.3 外场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第23-27页 |
1.3.1 外场对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 第23-25页 |
1.3.2 外场对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 第25-27页 |
1.4 原位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在纳米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7-32页 |
1.4.1 工作环境中的结构变化 | 第27-30页 |
1.4.2 催化剂失活研究 | 第30-31页 |
1.4.3 催化过程研究 | 第31-32页 |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设备 | 第35-47页 |
2.1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 第35-43页 |
2.1.1 透射电镜的结构组成 | 第35-37页 |
2.1.2 透射电镜的成像原理 | 第37-40页 |
2.1.3 分析电镜辅助设备 | 第40-41页 |
2.1.4 透射电子显微镜设备 | 第41-43页 |
2.2 原位样品杆系统 | 第43-47页 |
2.2.1 原位加热样品杆系统 | 第43-44页 |
2.2.2 原位气体样品杆系统 | 第44-47页 |
第三章 钯二十面体纳米颗粒的分解及新相生长 | 第47-65页 |
3.1 样品信息与实验过程 | 第47-49页 |
3.1.1 样品制备 | 第47-48页 |
3.1.2 样品表征 | 第48页 |
3.1.3 实验过程 | 第48-49页 |
3.2 钯二十面体纳米颗粒分解行为分析 | 第49-53页 |
3.2.1 分解过程的表征 | 第49-51页 |
3.2.2 分解的原因 | 第51-53页 |
3.3 分解产物的结构分析 | 第53-63页 |
3.3.1 分解产物的表征 | 第53-54页 |
3.3.2 亚稳态六方结构的分析 | 第54-58页 |
3.3.3 亚稳结构的形成 | 第58-60页 |
3.3.4 亚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第60-63页 |
3.4 钯二十面体纳米颗粒分解及再生长机理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球形钯金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合金化过程的原位电镜研究 | 第65-79页 |
4.1 样品信息与实验过程 | 第65-68页 |
4.1.1 样品制备 | 第65-67页 |
4.1.2 样品表征 | 第67页 |
4.1.3 实验过程 | 第67-68页 |
4.2 合金化过程的原位观察 | 第68-71页 |
4.3 合金化过程的机理分析 | 第71-75页 |
4.3.1 成分分布的变化 | 第71-72页 |
4.3.2 形貌的变化 | 第72-73页 |
4.3.3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 第73-74页 |
4.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4.4 原位实验中干扰因素的排除 | 第75-78页 |
4.4.1 电子束的作用 | 第75-76页 |
4.4.2 高温升华 | 第76-77页 |
4.4.3 金属间化合物 | 第77-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气体环境对钯金纳米催化剂的影响 | 第79-95页 |
5.1 气体环境下Pd@Au纳米颗粒行为的原位观察 | 第79-84页 |
5.1.1 CO中纳米颗粒形貌及成分变化的原位观察 | 第79-82页 |
5.1.2 O_2中纳米颗粒形貌及成分变化的原位观察 | 第82-84页 |
5.2 PdAu/TiO_2在真实环境中的反应 | 第84-93页 |
5.2.1 PdAu/TiO_2的制备 | 第84页 |
5.2.2 样品表征 | 第84-86页 |
5.2.3 煅烧的作用 | 第86-91页 |
5.2.4 预处理气氛的影响 | 第91-92页 |
5.2.5 性能测试 | 第92-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附录 | 第115-117页 |
个人简历 | 第117-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