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17页 |
Abstract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2页 |
1.1 海洋溶解有机物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 第19-24页 |
1.1.1 海洋溶解有机物的组成、分布和迁移转化 | 第19-22页 |
1.1.2 DOM的产生、降解和转化过程对海洋碳循环的意义 | 第22-24页 |
1.1.3 DOM对海洋中含氮营养盐的贡献 | 第24页 |
1.2 DOM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1.2.1 DOM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手段 | 第25页 |
1.2.2 DOM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3 南海与黑潮的DOM交换过程 | 第26-30页 |
1.3.1 黑潮入侵形式和时空差异 | 第28-29页 |
1.3.2 跨吕宋海峡的DOM物质交换 | 第29-30页 |
1.4 科学问题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航次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2-47页 |
2.1 航次概况 | 第32-35页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5-37页 |
2.2.1 样品采集方法 | 第35页 |
2.2.2 样品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2.3 航次区域的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背景 | 第37-45页 |
2.3.1 2014年11月航次区域物理背景 | 第37-38页 |
2.3.2 2014年11月航次生地化背景 | 第38-40页 |
2.3.3 2017年7月航次区域物理背景 | 第40-41页 |
2.3.4 2017年7月航次生地化背景 | 第41-45页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黑潮入侵DOM的迁移转化 | 第47-63页 |
3.1 DOC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3.2 等密度面混合模型 | 第49-51页 |
3.3 2014年11月航次结果 | 第51-54页 |
3.3.1 黑潮水比例 | 第52-53页 |
3.3.2 ΔDOC | 第53-54页 |
3.3.3 叶绿素 | 第54页 |
3.4 2017年7月航次结果 | 第54-60页 |
3.4.1 黑潮水比例 | 第55-58页 |
3.4.2 ADOC | 第58-59页 |
3.4.3 叶绿素 | 第59-60页 |
3.5 总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3.5.1 黑潮水和南海水混合过程中DOM的迁移转化 | 第60-61页 |
3.5.2 DOM降解释放无机营养盐刺激初级生产力的假设 | 第61-63页 |
第四章 DOM降解机制研究 | 第63-78页 |
4.1 培养实验方案与方法 | 第63-6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4-77页 |
4.2.1 降解曲线拟合 | 第66-67页 |
4.2.2 不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67-71页 |
4.2.3 不同营养盐条件的影响 | 第71-75页 |
4.2.4 不同DOM来源的影响 | 第75-77页 |
4.3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黑潮入侵输送活性DOM通量及其潜在影响 | 第78-84页 |
5.1 计算方法与结果 | 第78-81页 |
5.2 分析与讨论 | 第81-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附录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