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文章结构 | 第12-14页 |
二、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吸毒概述 | 第14-22页 |
(一) 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他人吸毒行为的理解 | 第14-15页 |
1.对互联网和网络聊天室的理解 | 第14页 |
2. 对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吸毒行为的理解 | 第14-15页 |
(二)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组织吸毒行为的特征 | 第15-16页 |
1. 吸毒人员规模庞大,涉及地域广,社会影响恶劣 | 第15页 |
2. 隐蔽性强,技术性强,公安机关发现及查证较为困难 | 第15-16页 |
3. 吸毒人员肇事案件多发,会引发贩卖毒品等其他犯罪 | 第16页 |
(三) 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争议和分析 | 第16-22页 |
1. 反对入罪的观点及分析 | 第17-18页 |
2. 主张入罪的观点及分析 | 第18-21页 |
3.解决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吸毒行为的建议 | 第21-22页 |
三、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必要性分析 | 第22-28页 |
(一) 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22-24页 |
1. 具有比自己吸毒行为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22-23页 |
2. 具有比现实容留或组织他人吸毒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23-24页 |
3.极易诱发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 第24页 |
(二) 现行法律对规制利用网络聊天室等互联网平台组织吸毒的行为乏力 | 第24-26页 |
1. 现行刑法并未有相关规定 | 第25页 |
2. 用行政手段调控乏力 | 第25页 |
3. 现有罪名无法规制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的行为 | 第25-26页 |
(三) 严厉打击网络涉毒违法犯罪的需要 | 第26-28页 |
1. 国际毒品犯罪依旧猖獗 | 第26页 |
2. 国内禁毒形势严峻 | 第26-28页 |
四、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2页 |
(一) 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1. 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有相应的刑法理论 | 第28页 |
2. 符合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 | 第28-29页 |
(二) 罪名设立合理性分析 | 第29-30页 |
(三) 刑法规制组织吸毒行为具有优势 | 第30-31页 |
(四) 组织吸毒行为入罪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禁毒法律体系 | 第31-32页 |
五、利用网络聊天室等平台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立法构想 | 第32-38页 |
(一) 组织吸毒罪的构成要件设计 | 第32-34页 |
1. 组织吸毒罪的主体 | 第32-33页 |
2. 组织吸毒罪的主观方面 | 第33页 |
3. 组织吸毒罪的客体 | 第33-34页 |
4. 组织吸毒罪的客观方面 | 第34页 |
(二) 组织吸毒行为入罪的条文设计 | 第34-36页 |
1. 组织吸毒罪的法条位置设计 | 第34-35页 |
2. 关于组织吸毒罪的量刑设计 | 第35-36页 |
3. 组织吸毒罪的条文表达以及说明 | 第36页 |
(三) 罪数问题讨论 | 第36-37页 |
(四) 组织吸毒行为罪与非罪的界定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