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1-39页 |
2.1 农村金融基础理论 | 第21-32页 |
2.1.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 | 第22-26页 |
2.1.2 长尾理论 | 第26-27页 |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27-30页 |
2.1.4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30-32页 |
2.2 国内外农村金融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38页 |
2.2.1 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32-34页 |
2.2.2 农村金融发展与收入增长 | 第34-36页 |
2.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转变 | 第36-38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38-39页 |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39-65页 |
3.1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脉络 | 第39-45页 |
3.1.1 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1979-1993) | 第39-41页 |
3.1.2 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农村金融格局(1994-1996) | 第41-42页 |
3.1.3 后危机时期农村金融发展放缓(1997-2002) | 第42-44页 |
3.1.4 自下而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2003年至今) | 第44-45页 |
3.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 | 第45-59页 |
3.2.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第45-52页 |
3.2.2 中国农村金融总体发展特征 | 第52-55页 |
3.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形成机理 | 第55-59页 |
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背景与实践 | 第59-65页 |
3.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 | 第59-61页 |
3.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实践 | 第61-63页 |
3.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经济功能 | 第63-65页 |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65-80页 |
4.1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 第65-70页 |
4.1.1 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增长过程 | 第65-67页 |
4.1.2 农村金融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第67-70页 |
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70-75页 |
4.2.1 模型设定 | 第70页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70-72页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4.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75-78页 |
4.3.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76-77页 |
4.3.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 第80-94页 |
5.1 农村金融发展与收入增长:理论分析 | 第80-85页 |
5.1.1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 | 第80-82页 |
5.1.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负效应 | 第82-85页 |
5.2 实证研究设计 | 第85-87页 |
5.2.1 模型设定 | 第85页 |
5.2.2 变量说明 | 第85-87页 |
5.2.3 样本选择 | 第87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87-92页 |
5.3.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5.3.2 门槛效应检验 | 第88-90页 |
5.3.3 门槛回归结果分析 | 第90-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运营特点与创新 | 第94-111页 |
6.1 美国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体系 | 第94-100页 |
6.1.1 美国农村金融体系类型及发展 | 第94-98页 |
6.1.2 美国农业金融体系运营特点 | 第98-100页 |
6.2 日本现代农业金融组织体系 | 第100-103页 |
6.2.1 日本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类型 | 第100-102页 |
6.2.2 日本农业金融组织体系的运营特点 | 第102-103页 |
6.3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 第103-106页 |
6.3.1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蓝海战略概况 | 第103-104页 |
6.3.2 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运营特点 | 第104-106页 |
6.4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106-111页 |
第7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创新 | 第111-140页 |
7.1 供给侧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 | 第111-114页 |
7.1.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创新机遇 | 第111-112页 |
7.1.2 供给侧改革与农村金融创新 | 第112-114页 |
7.2 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 第114-123页 |
7.2.1 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不适应分析 | 第114-116页 |
7.2.2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提出 | 第116-118页 |
7.2.3 土地信托流转模式与传统流转模式的对比 | 第118-119页 |
7.2.4 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模式实践 | 第119-123页 |
7.3 基于“互联网+”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 | 第123-130页 |
7.3.1 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 第123-124页 |
7.3.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 | 第124-126页 |
7.3.3 农村”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 | 第126-128页 |
7.3.4 “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模式实践 | 第128-130页 |
7.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 | 第130-140页 |
7.4.1 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 第130-132页 |
7.4.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 第132-135页 |
7.4.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 | 第135-140页 |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40-153页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40-141页 |
8.2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建议 | 第141-153页 |
8.2.1 供给侧改革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 第142-143页 |
8.2.2 深化涉农金融创新,支持服务“三农”发展 | 第143-144页 |
8.2.3 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减轻农村金融发展负效应 | 第144-147页 |
8.2.4 完善土地信托流转组织架构 | 第147-149页 |
8.2.5 创新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品牌 | 第149-150页 |
8.2.6 推进农村金融发展配套改革创新 | 第150-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后记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