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绪论 | 第9-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 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3-14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六) 本文的分析视角和逻辑架构 | 第14-16页 |
二、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 第16-26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16-23页 |
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 第17-21页 |
3.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类型 | 第21-23页 |
(二) 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挑战 | 第23-26页 |
1. 对政府维持社会安全和稳定职能的挑战 | 第23-24页 |
2. 对政府实施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职能的挑战 | 第24页 |
3. 对政府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社会职能的挑战 | 第24-26页 |
三、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和政府的行为逻辑 | 第26-31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动态过程 | 第26-28页 |
1. 2008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 第26-27页 |
2. 无组织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动态过程 | 第27-28页 |
(二) 群体性事件中群体行为的逻辑 | 第28-29页 |
(三)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行为的逻辑 | 第29-31页 |
1. 政府规避社会各种矛盾:为群体性事件埋下隐患 | 第29页 |
2. 政府社会管理弱化:现有制度结构的脆弱性 | 第29-31页 |
四、群体性事件中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51页 |
(一) 政府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41页 |
1. 政府社会管理的主体权威有所下降 | 第31-33页 |
2.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中"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仍很突出 | 第33-34页 |
3. 政府社会管理方式、管理措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适应 | 第34-36页 |
4. 政府社会管理整合能力弱化 | 第36-37页 |
5. 政府推进社会公平的力度不够 | 第37-39页 |
6. 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迟缓 | 第39-41页 |
(二)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41-51页 |
1. 对"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自我认同 | 第41-42页 |
2. 公共权力运作不规范,政府与民争利 | 第42-43页 |
3. 传统管理体制的惯性 | 第43-45页 |
4.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制的误导 | 第45-46页 |
5. 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弱化 | 第46-47页 |
6. 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畅 | 第47-49页 |
7. 政府问责与纠错机制的薄弱 | 第49-51页 |
五、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 第51-60页 |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社会管理理念 | 第51-53页 |
1. 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第52页 |
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社会的和谐关系 | 第52-53页 |
(二) 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 第53-55页 |
1. 建构顺畅的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 | 第53-54页 |
2. 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和补偿机制 | 第54-55页 |
(三) 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 第55-57页 |
1. 建立多层次的信息系统 | 第56页 |
2. 拟定科学的应急预案 | 第56-57页 |
(四) 转变政府社会管理的方式 | 第57-58页 |
1. 单一、静态的管理方式向多元、动态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57页 |
2. 单向控制的管理方式向服务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57-58页 |
(五) 构筑互动的政府社会治理网络 | 第58-60页 |
1. 充分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 第58-59页 |
2. 积极扩大公民参与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