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一、网络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二、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和影响 | 第15-23页 |
(一) 产生机理 | 第15-19页 |
1.转型社会矛盾突出是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触发器 | 第15-16页 |
2.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是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催化剂 | 第16页 |
3.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思想根源 | 第16-17页 |
4.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体制因素 | 第17-18页 |
5.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是网络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技术基础 | 第18-19页 |
(二) 社会影响 | 第19-23页 |
1.公民利益表达和议事参政能力的提高 | 第19-20页 |
2.政府权力运行合法化和决策民主化的促进 | 第20-21页 |
3.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 第21页 |
4.政府形象的损失 | 第21-23页 |
三、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困境 | 第23-31页 |
(一) 应对中的矛盾 | 第23-28页 |
1.参与人数广、网民表达活跃与政府网络行政队伍不够强大的矛盾 | 第23-25页 |
2.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与政府响应相对滞后的矛盾 | 第25-26页 |
3.矛头指向强、倾向问题揭露与政府不敢直面问题的矛盾 | 第26-27页 |
4.谣言传播盛、事件容易升级与政府回应力相对较弱的矛盾 | 第27-28页 |
(二) 应对中的偏差 | 第28-31页 |
1.认识上的偏差 | 第28-29页 |
2.角色定位的偏差 | 第29-30页 |
3.与媒体关系处理的偏差 | 第30-31页 |
四、网络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 第31-41页 |
(一) 应对原则 | 第31-35页 |
1.以民为本原则 | 第31页 |
2.快速主动原则 | 第31-32页 |
3.公开透明原则 | 第32-33页 |
4.高度负责原则 | 第33-35页 |
(二) 应对机制 | 第35-41页 |
1.加强立法,完善危机应对的保障体系 | 第35-36页 |
2.多元参与,加强网络行政的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3.加强监测,建立常态管理的预警机制 | 第37-38页 |
4.积极回应,建立良性互动的信息机制 | 第38-39页 |
5.重视善后,强化全面合理的补偿机制 | 第39-40页 |
6.转变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