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绪论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1 野菊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4页 |
| 1.1 黄酮类 | 第12页 |
| 1.2 萜类和挥发油类 | 第12-13页 |
| 1.3 无机元素 | 第13页 |
| 1.4 苯丙素类及其他酚酸类 | 第13页 |
| 1.5 多糖类和甾体类 | 第13页 |
| 1.6 其他 | 第13-14页 |
| 2 药理作用 | 第14-16页 |
| 2.1 抗炎和免疫 | 第14页 |
| 2.2 抗氧化 | 第14页 |
| 2.3 抑菌和抗病毒 | 第14-15页 |
| 2.4 心血管系统 | 第15页 |
| 2.5 呼吸系统 | 第15页 |
| 2.6 保肝 | 第15页 |
| 2.7 其他 | 第15-16页 |
| 3 应用研究 | 第16页 |
| 3.1 临床应用 | 第16页 |
| 3.2 其他 | 第16页 |
| 4 栽培学研究 | 第16-17页 |
| 4.1 种子萌发 | 第16-17页 |
| 4.2 栽培技术 | 第17页 |
| 4.3 驯化繁殖 | 第17页 |
| 4.4 组织培养 | 第17页 |
| 5 菊属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 第17-18页 |
| 5.1 菊属远缘杂交研究 | 第17-18页 |
| 5.2 菊属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页 |
| 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大别山地区野菊野生资源调查 | 第20-38页 |
| 1 野菊野生资源调查背景 | 第20-22页 |
| 1.1 调查目的 | 第20-21页 |
| 1.2 调查区域、时间及路线 | 第21页 |
| 1.3 调查方法 | 第21-22页 |
| 2 野菊野生资源调查情况 | 第22-24页 |
| 2.1 调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概况 | 第22-24页 |
| 2.2 调查地区野菊野生资源访查、踏查要点 | 第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 3.1 调查地区野菊野生资源分布 | 第24-25页 |
| 3.2 调查地区野菊种群特征 | 第25-33页 |
| 3.3 调查地区野菊花资源蕴藏量 | 第33-36页 |
| 4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大别山地区野菊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38-5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 1.1 材料 | 第38-42页 |
| 1.2 方法 | 第42-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 2.1 野菊形态学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 第43-46页 |
| 2.2 野菊形态学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 2.3 野菊形态学性状主成分分析 | 第47页 |
| 3 讨论 | 第47-50页 |
| 第四章 野菊花活性成分研究 | 第50-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 1.1 材料与试剂 | 第51-52页 |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 1.3 方法 | 第52-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 2.1 不同地区野菊花蒙花苷含量 | 第53-55页 |
| 2.2 不同地区野菊花及土壤矿质元素含量 | 第55-59页 |
| 2.3 不同地区野菊花与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 2.4 地理条件、野菊生长指标、蕴藏量及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 2.5 野菊种质资源形态学性状及蒙花苷含量聚类分析 | 第61-62页 |
| 3 讨论 | 第62-64页 |
| 全文结论 | 第64-66页 |
| 创新之处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附图 | 第76-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