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第11-25页 |
1 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2 作物临界氮浓度模型和氮素营养指数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2.1 作物临界氮浓度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2.2 作物氮素营养指数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3 作物模型参数估算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4 作物氮肥调控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5页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5-35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6-28页 |
2.2 数据获取及测定内容 | 第28-3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4 模型的测试和检验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冬小麦植株器官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构建与比较 | 第35-53页 |
1 引言 | 第35-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37页 |
2.2 数据测定 | 第37页 |
2.3 模型构建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7页 |
3.1 基于不同器官指标的小麦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 | 第37-38页 |
3.2 与已有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 第38-40页 |
3.3 基于不同器官指标的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比较 | 第40-43页 |
3.4 基于不同器官临界氮浓度模型的小麦氮素营养诊断 | 第43-46页 |
3.5 基于不同临界氮浓度曲线的NNI对小麦产量的预测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四章 冬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的参数估算研究 | 第53-65页 |
1 引言 | 第53-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2.2 数据测定 | 第55页 |
2.3 模型检验 | 第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3.1 不同临界氮浓度模型之间差异性分析 | 第55-57页 |
3.2 基于冠层植被指数的小麦植株临界氮浓度模型参数估算 | 第57页 |
3.3 基于茎叶比和碳氮比的小麦植株临界氮浓度模型参数估算 | 第57-60页 |
4 讨论 | 第60-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五章 基于多路径的小麦氮肥调控方法 | 第65-81页 |
1 引言 | 第65-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2.2 数据测定 | 第66-67页 |
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 第67-6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9-74页 |
3.1 不同追氮调控方法的施氮量比较 | 第69-70页 |
3.2 不同追氮调控方法调控前后NDVI值的变化 | 第70-71页 |
3.3 不同追氮调控方法的产量表现 | 第71-72页 |
3.4 不同追氮调控方法的氮肥利用率比较 | 第72-73页 |
3.5 不同追氮调控方法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73-74页 |
4 讨论 | 第74-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81-91页 |
1 讨论 | 第81-85页 |
1.1 小麦器官临界氮浓度模型的构建与比较 | 第81-84页 |
1.2 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参数估算研究 | 第84页 |
1.3 基于NNI的氮肥诊断与调控模型 | 第84-85页 |
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第85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85-86页 |
4 结论 | 第86-88页 |
4.1 对四种不同指标下的临界氮浓度模型进行综合比较 | 第86页 |
4.2 基于PDM建立的小麦临界氮浓度模型下的参数估算 | 第86-87页 |
4.3 构建了小麦氮肥关键诊断调控期的追氮调控模型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