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滴滤池对氨气的去除机理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恶臭污染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恶臭的分类及特点 | 第11页 |
1.1.2 致臭物质特征及危害 | 第11-12页 |
1.2 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主要致臭物质 | 第12-14页 |
1.2.1 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氨气的排放标准 | 第13-14页 |
1.3 恶臭气体处理技术 | 第14-17页 |
1.3.1 物理除臭技术 | 第14页 |
1.3.2 化学除臭技术 | 第14-15页 |
1.3.3 生物除臭技术 | 第15-17页 |
1.4 生物滴滤池除臭技术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 第17-21页 |
1.4.1 生物滴滤池结构和特点 | 第17页 |
1.4.2 生物滴滤池除臭原理 | 第17-19页 |
1.4.3 理想推流模型 | 第19-20页 |
1.4.4 生物滴滤池处理污水厂恶臭的应用 | 第20页 |
1.4.5 生物滴滤池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细菌群落及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1.5.1 微生物处理氨的原理 | 第21-22页 |
1.5.2 脱氮微生物 | 第22-23页 |
1.5.3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1.6.1 研究的意义 | 第25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除臭装置挂膜及正交试验研究 | 第27-48页 |
2.1 试验装置及材料 | 第27-32页 |
2.1.1 生物滴滤池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1.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8-32页 |
2.2 设计运行参数研究 | 第32-35页 |
2.2.1 停留时间对去除致臭物质的影响分析 | 第32页 |
2.2.2 喷淋对去除致臭物质的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2.2.3 氨吸收转化过程分析 | 第34-35页 |
2.3 启动阶段 | 第35-37页 |
2.3.1 挂膜 | 第35-36页 |
2.3.2 驯化 | 第36-37页 |
2.4 正交试验 | 第37-45页 |
2.4.1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2.4.2 试验结果 | 第38-43页 |
2.4.3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2.5 生物膜成膜微观分析 | 第45-46页 |
2.5.1 SEM分析 | 第45-46页 |
2.5.2 细菌计数 | 第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典型工况试验研究 | 第48-63页 |
3.1 各浓度运行处理效果 | 第48-50页 |
3.2 微生物代谢过程分析 | 第50-57页 |
3.2.1 循环液总量变化 | 第50页 |
3.2.2 循环液中N素变化情况分析 | 第50-57页 |
3.3 除臭塔氮去除动力学模型 | 第57-61页 |
3.3.1 滴滤池各层级去除效果 | 第57-58页 |
3.3.2 底物降解基本方程 | 第58-59页 |
3.3.3 推流式反应器氨氮去除模型 | 第59-60页 |
3.3.4 参数估计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3-72页 |
4.1 Illumina平台测序 | 第63-64页 |
4.2 测序数据分析 | 第64-71页 |
4.2.1 数据优化 | 第64-65页 |
4.2.2 OTU聚类 | 第65页 |
4.2.3 数据量检验 | 第65-66页 |
4.2.4 多样性分析 | 第66-68页 |
4.2.5 分类学分析 | 第68-69页 |
4.2.6 群落结构组分 | 第69-70页 |
4.2.7 优势菌种分析 | 第70-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结论 | 第72页 |
5.2 展望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