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8-15页 |
前言 | 第15-22页 |
1. 有机氯农药的介绍 | 第15-18页 |
2.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 | 第18-20页 |
3. 本课题的基本假设和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孕妇及新生儿DDTS暴露水平研究 | 第23-35页 |
1.1 研究方法 | 第23-29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1.2 孕妇基本信息收集 | 第24-25页 |
1.1.3 样本的采集以及DDTs暴露水平的检测 | 第25-28页 |
1.3.1.1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1.1.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页 |
1.1.3.3 样品的分离和提取 | 第25-26页 |
1.1.3.4 气相色谱联用电子捕获器分析技术 | 第26-28页 |
1.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第28页 |
1.1.5 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1.1.5.1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 第28页 |
1.1.5.2 DDTs检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28-29页 |
1.2 结果 | 第29-31页 |
1.2.1 孕妇基本特征资料 | 第29页 |
1.2.2 孕妇外周血与新生儿脐带血中DDTs的检测水平 | 第29-31页 |
1.2.2.1 标准曲线方程 | 第29-30页 |
1.2.2.2 外周血与脐带血六种DDTs同系物浓度 | 第30-31页 |
1.3 讨论 | 第31-33页 |
1.3.1 孕妇和新生儿DDTs暴露水平分析 | 第31-33页 |
1.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产前DDTs暴露对胎儿基因组甲基化调控的影响 | 第35-66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36-47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2.1.2 外周血和脐带血DDTs暴露水平检测 | 第36-37页 |
2.1.3 新生儿脐带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 | 第37-45页 |
2.1.3.1 甲基化样品选择 | 第37页 |
2.1.3.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第37-38页 |
2.1.3.3 基因组DNA的提取步骤 | 第38-39页 |
2.1.3.4 DNA的电泳凝胶 | 第39页 |
2.1.3.5 DNA的浓度测定 | 第39-40页 |
2.1.3.6 DNA的亚硫酸转化和扩增 | 第40-41页 |
2.1.3.7 DNA的酶切、沉淀和悬浮 | 第41页 |
2.1.3.8 芯片杂交 | 第41-43页 |
2.1.3.9 芯片检测及分析 | 第43-44页 |
2.1.3.10 聚类分析 | 第44页 |
2.1.3.11 基因本体论分析 | 第44-45页 |
2.1.3.12 Pathway分析 | 第45页 |
2.1.4 质量控制 | 第45-47页 |
2.1.4.1 流行病学调查中的质量控制 | 第45页 |
2.1.4.2 DDTs检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 | 第45-46页 |
2.1.4.3 DNA甲基化芯片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 第46-47页 |
2.2 结果 | 第47-60页 |
2.2.1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2.2.2 DDTs高浓度暴露组和低浓度暴露组的基本信息比较 | 第48页 |
2.2.3 DNA甲基化分析结果 | 第48-60页 |
2.2.3.1 数据过滤 | 第48-49页 |
2.2.3.2 归一化处理 | 第49页 |
2.2.3.3 甲基化水平的分布 | 第49-50页 |
2.2.3.4 差异性甲基化位点分析 | 第50-51页 |
2.2.3.5 甲基化程度差异显著位点 | 第51-53页 |
2.2.3.6 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位点的聚类分析 | 第53-58页 |
2.2.3.7 GO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2.2.3.8 Pathway分析结果 | 第60页 |
2.3 讨论 | 第60-65页 |
2.4 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 | 第66-68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