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旱地春玉米水分高效利用技术调控及增产潜力研究

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32页
    1 水资源现状及问题第11-12页
        1.1 水资源总量第11-12页
        1.2 农业用水存在问题第12页
    2 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原则第12-13页
        2.1 合理利用自然降水第12-13页
        2.2 提高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第13页
    3 旱地农田玉米需水与耗水特征第13-15页
        3.1 旱地农田玉米需水规律第13-14页
        3.2 旱地农田玉米耗水特征第14-15页
    4 旱地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第15-21页
        4.1 影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因素第15-16页
        4.2 提高农田WUE的调控机制第16-21页
            4.2.1 集雨种植技术第16-17页
            4.2.2 抑蒸减耗技术第17-19页
            4.2.3 深松培肥增容技术第19-20页
            4.2.4 限量补灌技术第20-21页
    5 旱地农田增产潜力研究第21-23页
    6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5页
        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3页
        6.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6.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参考文献第25-32页
第二章 旱地玉米田集雨覆盖保水调控研究第32-6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2-36页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第32-34页
        1.2 试验设计第34-35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5-36页
            1.3.1 土壤含水量测定第35页
            1.3.2 土壤温度的测定第35页
            1.3.3 土壤贮水量计算第35-36页
            1.3.4 生育期耗水量计算第36页
            1.3.5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第36页
            1.3.6 植株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第36页
            1.3.7 根系测定第36页
            1.3.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第36页
        1.4 数据分析方法第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54页
        2.1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第37-43页
            2.1.1 0-160cm土壤贮水量水平和垂直动态变化第37-40页
            2.1.2 播前、收获后0-160 cm土壤贮水量变化第40页
            2.1.3 0-160cm玉米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年际变化第40-41页
            2.1.4 玉米各生育时期阶段性耗水变化第41-43页
        2.2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温度的影响第43-46页
            2.2.1 0-15cm土层平均地温的变化第43-44页
            2.2.2 不同土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第44页
            2.2.3 对玉米苗期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第44-45页
            2.2.4 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积温(GDD)的影响第45-46页
        2.3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第46-51页
            2.3.1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第46-47页
            2.3.2 对单株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第47-48页
            2.3.3 对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48-49页
            2.3.4 对单株相对生长速率的影响第49-51页
        2.4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根系生长的影响第51-52页
        2.5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2-54页
            2.5.1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第52页
            2.5.2 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52-54页
        2.6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第54页
    3 结论与讨论第54-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三章 旱地玉米田耕作及秸秆还田增容蓄水调控研究第60-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第61-62页
        1.2 试验设计第62页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62-63页
            1.3.1 土壤容重、孔隙度第62-63页
            1.3.2 土壤贮水量第63页
            1.3.3 水分利用效率(WUE)第63页
            1.3.4 降水利用效率(PUE)第63页
            1.3.5 玉米产量测定第63页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6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3-82页
        2.1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的影响第63-65页
        2.2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对玉米休闲期0-200cm土壤蓄水的影响第65-66页
        2.3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第66-82页
            2.3.1 对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影响第66-71页
            2.3.2 对玉米各生育时期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第71-76页
            2.3.3 对玉米全生育期平均0-200cm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第76页
            2.3.4 对日平均降雨量及日蓄水变化的分析第76-77页
            2.3.5 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的影响第77-80页
            2.3.6 对玉米产量和WUE的影响第80-8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第四章 旱地玉米田补充灌溉下群体调控用水研究第86-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90页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第86-87页
        1.2 玉米全生育期需水与降水分析第87-89页
        1.3 试验设计第89页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89-90页
            1.4.1 土壤含水量第89页
            1.4.2 作物需水量第89页
            1.4.3 水分利用效率(WUE)第89页
            1.4.4 玉米生长发育指标第89-90页
            1.4.5 叶片光合特性第90页
            1.4.6 籽粒灌浆特性第90页
            1.4.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第90页
        1.5 数据分析方法第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108页
        2.1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下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第91-97页
            2.1.1 0-100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特征第91-93页
            2.1.2 玉米全生育期0-160土壤贮水量变化第93-96页
            2.1.3 玉米各生育时期耗水特性分析第96-97页
        2.2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第97-99页
        2.3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第99-101页
            2.3.1 群体光合势的变化第99-100页
            2.3.2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的影响第100-101页
        2.4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第101-103页
        2.5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第103-108页
            2.5.1 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分析第103-104页
            2.5.2 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分析第104-108页
        2.6 不同补灌水平和群体密度对水分利用效应的分析第108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1页
第五章 旱地玉米产量潜力分析及量化研究第111-13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4页
        1.1 试验地基本概况第111-112页
        1.2 试验设计第112-113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13-114页
            1.3.1 降水量第113页
            1.3.2 测产及考种第113页
            1.3.3 叶面积指数第113页
            1.3.4 干物质积累量第113页
            1.3.5 籽粒灌浆速率第113-114页
            1.3.6 生育期耗水(ET)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第114页
        1.4 数据分析方法第11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4-130页
        2.1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产量差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14-122页
            2.1.1 玉米产量差形成的分析第114-119页
            2.1.2 增减各栽培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分析第119-120页
            2.1.3 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第120-121页
            2.1.4 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分析第121-122页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第122-129页
            2.2.1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第122页
            2.2.2 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第122-126页
            2.2.3 对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126页
            2.2.4 对玉米干物质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第126-127页
            2.2.5 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第127-129页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生育期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29-130页
    3 结论与讨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7页
    1 主要结论第134-135页
    2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第135-136页
    3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136-137页
ABSTRACT第137-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9-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干旱胁迫下小麦苗期蛋白质差异表达及丙二酰化修饰研究
下一篇:番茄miR1916和miR396在植物响应胁迫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