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开挖岩体卸荷松弛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高拱坝开挖坝基(肩)松弛岩体治理措施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7-31页 |
2.1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7-19页 |
2.1.1 地质构造 | 第17-18页 |
2.1.2 断裂构造 | 第18-19页 |
2.2 坝址区左岸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0-22页 |
2.2.4 岩体应力场特征 | 第22页 |
2.3 左岸拱肩槽开挖揭露的基本地质条件 | 第22-31页 |
2.3.1 开挖形态特征 | 第22-24页 |
2.3.2 开挖建基面岩性特征 | 第24-25页 |
2.3.4 开挖建基面构造特征 | 第25-31页 |
第3章 左岸拱肩槽岩体开挖松弛特征研究 | 第31-52页 |
3.1 左岸拱肩槽岩体开挖卸荷松弛现象 | 第31-39页 |
3.1.1 浅表部卸荷松弛现象 | 第31-34页 |
3.1.2 组合块体变形破坏特征 | 第34-37页 |
3.1.3 岩体内部微裂纹发展 | 第37-39页 |
3.2 左岸拱肩槽岩体开挖松弛带评价 | 第39-46页 |
3.2.1 松弛带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3.2.2 左岸拱肩槽开挖松弛带评价 | 第40-46页 |
3.3 左岸拱肩槽岩体开挖松弛深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0页 |
3.3.1 软弱带对岩体开挖松弛深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2 不同岩体结构开挖松弛特征 | 第48-50页 |
3.3.3 不同开挖高程松弛特征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左岸拱肩槽开挖松弛岩体处理 | 第52-72页 |
4.1 左岸拱肩槽开挖卸荷松弛岩体分区 | 第52-53页 |
4.2 Ⅰ区松弛岩体的处理 | 第53-54页 |
4.3 Ⅱ区组合块体的处理 | 第54-58页 |
4.3.1 处理方法选取 | 第54-55页 |
4.3.2 组合块体处理方案 | 第55-56页 |
4.3.3 锚杆处理效果声波测试 | 第56-58页 |
4.4 柱状节理玄武岩区松弛岩体的处理 | 第58-60页 |
4.4.1 处理方法选取 | 第58页 |
4.4.2 固结灌浆试验方案 | 第58-60页 |
4.5 固结灌浆试验效果分析 | 第60-71页 |
4.5.1 灌前、灌后检测孔声波测试结果 | 第60-63页 |
4.5.2 不同区域灌浆效果分析 | 第63-65页 |
4.5.3 不同深度灌浆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4.5.4 不同类别岩级灌浆效果分析 | 第67-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拱肩槽开挖松弛岩体处理效果数值分析 | 第72-85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72-75页 |
5.1.1 地质模型概化 | 第72-73页 |
5.1.2 计算参数选取及分步设定 | 第73-75页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84页 |
5.2.1 岸坡初始地应力场计算结果 | 第75-76页 |
5.2.2 开挖至628m高程过程中坡体应力-应变场分析 | 第76-78页 |
5.2.3 组合块体处理效果分析 | 第78-81页 |
5.2.4 错动带处理效果对比分析及块体变形发展 | 第81-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