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斜坡失稳模式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斜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8页 |
2.1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19-22页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2 区域地层岩性 | 第20-21页 |
2.1.3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1-22页 |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28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区斜坡坡体结构特征研究 | 第28-42页 |
3.1 研究区岸坡结构分类 | 第28-33页 |
3.1.1 岸坡结构分类依据 | 第28-31页 |
3.1.2 岸坡结构分区 | 第31-33页 |
3.2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3-41页 |
3.3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研究区典型不良地质体变形破坏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 | 第42-71页 |
4.1 研究区典型不良地质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42-57页 |
4.1.1Ⅰ#滑坡 | 第42-48页 |
4.1.2 Ⅲ#滑坡 | 第48-53页 |
4.1.3 5#倾倒体 | 第53-57页 |
4.2 顺层斜坡变形破坏控制因素分析 | 第57-67页 |
4.2.1 地形条件 | 第57-58页 |
4.2.2 结构面发育特征 | 第58-59页 |
4.2.3 岩性组合和坡体结构特征 | 第59-60页 |
4.2.4 岩层倾角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 第60-63页 |
4.2.5 坡度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 第63-65页 |
4.2.6 坡型对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 研究区斜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67-69页 |
4.3.1Ⅰ#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67-68页 |
4.3.2 Ⅲ#滑坡、5#倾倒体成因机制分析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研究区斜坡失稳模式研究 | 第71-82页 |
5.1 不同类型层状边坡失稳模式分析 | 第71-73页 |
5.2 研究区斜坡失稳模式分析 | 第73-76页 |
5.1.1 整体滑动型失稳模式 | 第73-74页 |
5.1.2 块状崩塌型失稳模式 | 第74-76页 |
5.3 研究区顺层岩质斜坡失稳模式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 第76-81页 |
5.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研究区斜坡稳定性及对工程影响分析 | 第82-95页 |
6.1 研究区典型不良地质体稳定性评价 | 第82-87页 |
6.1.1Ⅰ#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82-84页 |
6.1.2 Ⅲ#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84-86页 |
6.1.3 5#倾倒体稳定性评价 | 第86-87页 |
6.2 研究区典型不良地质体对工程影响分析 | 第87-94页 |
6.2.1 建筑区边坡对工程的影响 | 第87-89页 |
6.2.2 坝前边坡对工程的影响 | 第89-94页 |
6.3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