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雕塑论文--雕塑理论论文--雕塑创作方法论文

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1-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5-17页
第2章 “后学院”与当代雕塑转向第17-29页
    2.1 “后”时代(21世纪)与“后学院”第17-19页
    2.2 新具象雕塑创作第19-22页
    2.3 自然材料再审视第22-24页
    2.4 新技术探索第24-26页
    2.5 传统再造第26-29页
第3章 图像化雕塑创作第29-38页
    3.1 图像与雕塑的融合第29-30页
    3.2 图像化表达的雕塑创作倾向第30-38页
        3.2.1 新卡通一代第31-33页
        3.2.2 指涉消费文化第33-35页
        3.2.3 表现世俗社会第35-38页
第4章 观念雕塑创作第38-45页
    4.1 观念性与观念雕塑第38-39页
    4.2 观念介入的雕塑创作倾向第39-45页
        4.2.1 日常的雕塑第40-41页
        4.2.2 不“做”雕塑第41-42页
        4.2.3 跨学科表达第42-45页
第5章 参与式羊磴艺术合作社第45-53页
    5.1 参与式艺术与羊磴艺术合作社第45-47页
        5.1.1 参与式艺术第45-46页
        5.1.2 羊磴艺术合作社源起第46-47页
    5.2 参与式合作的雕塑创作第47-51页
        5.2.1 经验碰撞—羊磴乡村木作第47-48页
        5.2.2 功能复合—冯豆花美术馆第48-49页
        5.2.3 现场生长—界树第49-50页
        5.2.4 指鹿为马—中学名人雕塑第50-51页
    5.3 羊磴艺术合作社雕塑创作特点第51-53页
        5.3.1 协商性与偶然性第51-52页
        5.3.2 日常化与反常化第52-53页
第6章 新语境下四川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的困境第53-57页
    6.1 新的价值标准何在?第53-54页
    6.2 雕塑的边界何在?第54页
    6.3 雕塑创作新的突破何在?第54页
    6.4 结语第54-57页
致谢第57-58页
注释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录第62-73页
    附录1 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改革大事记(部分)第62-64页
    附录2 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及参展目录(部分)第64-71页
    附录3 2000年以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相关发表、出版目录(部分)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浅谈蒙太奇手法在绘画中的运用--以尼奥·劳赫的绘画作品为例
下一篇:素白,留白,空隙--施慧的创作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