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章结构与框架 | 第14-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一)关于家庭户主个体特征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 第16-17页 |
(二)关于居民主观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 第17-18页 |
(三)关于背景风险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 第18-19页 |
(四)关于社会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 第19-21页 |
(五)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二)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社会资本影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理论机制 | 第24-34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一)家庭金融资产 | 第24-25页 |
(二)社会资本 | 第25页 |
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理论的发展 | 第25-28页 |
(一)消费—收入理论 | 第26页 |
(二)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 第27页 |
(四)资产投资组合理论 | 第27-28页 |
三、社会资本理论 | 第28页 |
四、社会资本影响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传导机制 | 第28-34页 |
(一)信息的来源方式 | 第29-30页 |
(二)借款资金 | 第30-31页 |
(三)转移性收入 | 第31-32页 |
(四)政府补贴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社会资本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现状分析 | 第34-42页 |
一、家庭金融资产的特点 | 第34-37页 |
(一)我国家庭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规模差距较大 | 第34页 |
(二)我国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区域分布不协调 | 第34-35页 |
(三)我国家庭金融资产规模的城乡分布不协调 | 第35-36页 |
(四)我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呈多样化分布 | 第36-37页 |
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特征 | 第37-39页 |
(一)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率较低 | 第37-38页 |
(二)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不均衡 | 第38-39页 |
三、社会资本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对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2-62页 |
一、数据来源及模型的设计 | 第42-43页 |
(一)数据来源与问卷说明 | 第42页 |
(二)模型的设计 | 第42-43页 |
二、变量的选取和分析 | 第43-46页 |
(一)社会资本 | 第43-44页 |
(二)金融市场参与与风险资产配置 | 第44页 |
(三)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44-46页 |
三、社会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一)社会资本与金融市场参与 | 第46-48页 |
(二)社会资本与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 第48-50页 |
(三)城乡和区域间的影响差异 | 第50-53页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53-55页 |
四、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 第55-62页 |
(一)以借款资金为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二)以转移性收入为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三)以政府补贴为中介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2-66页 |
一、结论 | 第62-63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63-64页 |
(一)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第63页 |
(二)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 第63-64页 |
(三)对家庭居民的建议 | 第64页 |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