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自由思想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潘光旦生平及其自由思想形成背景 | 第17-26页 |
2.1 潘光旦生平 | 第17页 |
2.2 潘光旦自由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7-25页 |
2.2.1 潘光旦自由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 | 第18-20页 |
2.2.2 潘光旦自由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20-23页 |
2.2.3 潘光旦自由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体系 | 第26-43页 |
3.1 自由与主体性 | 第26-29页 |
3.1.1 主体性 | 第26-27页 |
3.1.2 潘光旦的自由与主体性 | 第27-29页 |
3.2 自由的界定 | 第29-34页 |
3.2.1 自由与优生学 | 第30-32页 |
3.2.2 自由即中庸 | 第32-34页 |
3.3 自由的标尺 | 第34-37页 |
3.3.1 自由的人格——“士” | 第34-36页 |
3.3.2 自由的社会——“位育” | 第36-37页 |
3.4 自由之路 | 第37-42页 |
3.4.1 优生强种 | 第37-39页 |
3.4.2 自由教育 | 第39-41页 |
3.4.3 民主政治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潘光旦自由思想评析 | 第43-51页 |
4.1 立足传统的中国式自由 | 第43-47页 |
4.1.1 西方自由传统之外的自由 | 第43-45页 |
4.1.2 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下的自由 | 第45-47页 |
4.2 生物与社会并重的人文思想 | 第47-48页 |
4.3 有待推敲的精英思想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