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伯林自由观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伯林自由观的形成条件与理论来源 | 第16-25页 |
2.1 伯林自由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 第16-19页 |
2.1.1 伯林特殊的身份 | 第16-17页 |
2.1.2 伯林的学术经历 | 第17-19页 |
2.2 伯林自由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 第19-22页 |
2.2.1 伯林自由观的历史背景 | 第19-21页 |
2.2.2 自由主义的思想流变 | 第21-22页 |
2.3 伯林自由观的理论来源 | 第22-23页 |
2.3.1 贡斯当对自由的二元分类 | 第22-23页 |
2.3.2 贡斯当对于两种自由之间关系的认知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伯林自由观的哲学基础 | 第25-32页 |
3.1 伯林的人性观 | 第25-27页 |
3.1.1 人性的多样性 | 第25页 |
3.1.2 人性的历史性 | 第25-26页 |
3.1.3 人性的社会性 | 第26-27页 |
3.2 伯林对理性一元论的批判 | 第27-28页 |
3.3 伯林的价值多元论 | 第28-31页 |
3.3.1 价值的多样性 | 第28-29页 |
3.3.2 价值的冲突性 | 第29-30页 |
3.3.3 价值的不可通约性 | 第30页 |
3.3.4 价值的普遍性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伯林自由观的核心内容 | 第32-41页 |
4.1 伯林自由观中的消极自由 | 第32-33页 |
4.1.1 消极自由的含义 | 第32页 |
4.1.2 消极自由的特征 | 第32-33页 |
4.2 伯林自由观中的积极自由 | 第33-34页 |
4.2.1 积极自由的含义 | 第33-34页 |
4.2.2 积极自由的特征 | 第34页 |
4.3 伯林自由观中两种自由的关系 | 第34-38页 |
4.3.1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有效性 | 第34-35页 |
4.3.2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冲突 | 第35-36页 |
4.3.3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滥用 | 第36-37页 |
4.3.4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平衡 | 第37-38页 |
4.4 伯林自由观的内在逻辑 | 第38-40页 |
4.4.1 以崇尚自由为逻辑起点 | 第38-39页 |
4.4.2 以崇尚价值多元主义为逻辑线索 | 第39-4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伯林自由观的综合评析 | 第41-50页 |
5.1 伯林自由观的历史定位与理论影响 | 第41-43页 |
5.1.1 伯林自由观的历史定位 | 第41-42页 |
5.1.2 伯林自由观对西方政治理论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 伯林自由观的困境与出路 | 第43-46页 |
5.2.1 伯林自由观的困境 | 第43-45页 |
5.2.2 伯林自由观的出路 | 第45-46页 |
5.3 伯林自由观的现实指向 | 第46-49页 |
5.3.1 宽容寓意的美好生活 | 第46-48页 |
5.3.2 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动态平衡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