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复合农林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竹类种群结构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竹类植物竹鞭生长规律的研究 | 第10-11页 |
·复合系统的结构及生态功能研究 | 第11-13页 |
·林草、林竹复合系统结构研究 | 第11页 |
·林草复合系统生态功能研究 | 第11-12页 |
·竹林生态功能研究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银-鹅复合系统中鹅毛竹的生长发育规律 | 第15-20页 |
·研究地概况 | 第15-16页 |
·研究地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笋期调查 | 第15页 |
·高生长调查 | 第15-16页 |
·结果分析 | 第16-19页 |
·鹅毛竹出笋数量分布规律 | 第16-17页 |
·鹅毛竹出笋成竹规律 | 第17-18页 |
·鹅毛竹幼竹高生长规律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银-鹅复合系统中鹅毛竹的种群结构 | 第20-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鹅毛竹立竹度结构 | 第20页 |
·鹅毛竹高度级结构 | 第20-22页 |
·鹅毛竹径级结构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四章 银-鹅复合系统的地下根系结构 | 第24-33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32页 |
·竹鞭的生长发育与分布规律 | 第25-27页 |
·竹鞭年龄的鉴别 | 第25页 |
·竹鞭的发育特点 | 第25-26页 |
·鞭芽的生长与发育规律 | 第26-27页 |
·地下根系、竹鞭的垂直分布 | 第27-29页 |
·银杏根系与鹅毛竹竹鞭生物量的相互关系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五章 银-鹅复合系统中鹅毛竹的生态功能 | 第33-47页 |
·研究概况 | 第33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3-35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33页 |
·固碳释氧效应 | 第33页 |
·降温增湿效应 | 第33-34页 |
·杀菌效应 | 第34页 |
·滞尘效应 | 第34-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鹅毛竹叶面积指数 | 第35页 |
·鹅毛竹固碳释氧效应研究 | 第35-39页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36-38页 |
·净光合速率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鹅毛竹 CO_2 同化量、O_2 释放量的估算 | 第39页 |
·鹅毛竹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 第39-43页 |
·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 | 第40-42页 |
·鹅毛竹降温增湿效应的分析比较 | 第42-43页 |
·复合系统的杀菌效应 | 第43-44页 |
·鹅毛竹的滞尘效应 | 第44页 |
·样方内鹅毛竹结构与生态功能相关关系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六章 (银-鹅)复合系统的地下结构和土壤养分相互关系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47页 |
·土壤样品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土壤养分的水平分布 | 第47-48页 |
·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 | 第48-49页 |
·土壤根系与土壤养分含量相互关系研究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详细摘要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