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名词缩略语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肿瘤治疗的现状 | 第10-11页 |
1.2 联合化疗 | 第11-13页 |
1.2.1 联合化疗进展 | 第11-12页 |
1.2.2 顺铂与阿霉素联合化疗 | 第12-13页 |
1.3 药物缓释系统 | 第13-15页 |
1.3.1 常见的药物缓释系统 | 第13页 |
1.3.2 水凝胶药物缓释系统 | 第13-14页 |
1.3.3 原位水凝胶药物缓释系统 | 第14-15页 |
1.3.3.1 多糖基原位凝胶 | 第14-15页 |
1.3.3.2 基于动态亚胺键的原位水凝胶 | 第15页 |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多糖基自愈合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第18-39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氧化普鲁兰多糖(A-Pul)的制备 | 第20页 |
2.2.2 A-Pul的氧化度和醛基(-CHO)含量的测定 | 第20页 |
2.2.3 氧化普鲁兰多糖水凝胶的制备 | 第20-21页 |
2.2.4 A-Pul_(100)/BPEI_1水凝胶及ε-PL/A-Pul/BPEI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 第21-24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37页 |
2.3.1 A-Pul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页 |
2.3.2 A-Pul_(100)/BPEI_1水凝胶及ε-PL/A-Pul/BPEI系列水凝胶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3 水凝胶的表征 | 第2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载药水凝胶的体外释放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39-58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7页 |
3.2.1 负载CDDP,DOX,CDDP+DOX水凝胶的制备 | 第41页 |
3.2.2 CDDP,DOX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3.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42页 |
3.2.4 载药水凝胶SEM | 第42页 |
3.2.5 载药水凝胶的成胶时间测定 | 第42-43页 |
3.2.6 体外释放实验 | 第43页 |
3.2.7 细胞活性、毒性研究溶液的配制及材料 | 第43-44页 |
3.2.8 CDDP,DOX,CDDP+DOX活性研究 | 第44-46页 |
3.2.9 细胞毒性测试 | 第46-47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3.3.1 负载CDDP,DOX,CDDP+DOX水凝胶的制备 | 第47-48页 |
3.3.2 标准曲线 | 第48-50页 |
3.3.3 水凝胶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50-51页 |
3.3.4 载药水凝胶SEM | 第51-52页 |
3.3.5 载药水凝胶的成胶时间测定 | 第52-53页 |
3.3.6 体外释放实验 | 第53-54页 |
3.3.7 CDDP,DOX及CDDP+DOX活性研究 | 第54-55页 |
3.3.8 细胞活性研究 | 第55-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载药水凝胶抗肿瘤效率评价 | 第58-68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4.2.1 水凝胶的体内可注射性及可降解性 | 第59页 |
4.2.2 肿瘤模型的制备 | 第59-60页 |
4.2.3 造模小鼠给药 | 第60页 |
4.2.4 协同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60-61页 |
4.2.5 肿瘤的H&E染色及TUNEL分析 | 第61页 |
4.2.6 载药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61-6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7页 |
4.3.1 水凝胶的体内形成及降解 | 第62页 |
4.3.2 协同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62-65页 |
4.3.3 肿瘤的H&E染色及TUNEL分析 | 第65页 |
4.3.4 载药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全文总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