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体育论文

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场域透析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导论第18-41页
    1.1 研究缘起第18-20页
        1.1.1 中学一线体育教师生存境况亟待关注第18-19页
        1.1.2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的生存困惑与挑战第19-20页
        1.1.3 来自中学体育教师自我生存发展的感悟与反思第20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5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21-25页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第25-28页
        1.3.1 生存第26页
        1.3.2 生存困境第26-27页
        1.3.3 中学体育教师第27-28页
        1.3.4 场域、惯习与资本第28页
    1.4 研究视角和路径设计第28-37页
        1.4.1 研究视角第28-29页
        1.4.2 研究路径设计第29-37页
    1.5 基本思路与内容架构第37-39页
        1.5.1 基本思路第37-38页
        1.5.2 内容架构第38-39页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39-41页
2 文献综述: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梳理第41-56页
    2.1 布迪厄场域理论及应用的研究追溯第41-43页
        2.1.1 国外关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及应用第41-42页
        2.1.2 国内关于布迪厄场域理论及应用第42-43页
    2.2 国内外关于教师生存境况的研究介绍第43-47页
        2.2.1 有关国外教师生存境况的文献简述第43-46页
        2.2.2 有关国内教师生存境况的场域研究第46-47页
    2.3 国内外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研究综述第47-54页
        2.3.1 国外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研究综述第47-49页
        2.3.2 国内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研究综述第49-54页
    2.4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第54-56页
3 理论追寻:场域思想的学理解读第56-71页
    3.1 布迪厄的生平及思想背景第56-58页
    3.2 场域理论核心概念的厘定第58-64页
        3.2.1 场域(Field)第58-60页
        3.2.2 惯习(Habitu)第60-62页
        3.2.3 资本(Capit)第62-63页
        3.2.4 场域、惯习、资本的关联性第63-64页
    3.3 场域理论的实践运用价值第64-67页
    3.4 学校场域建构及现实意义第67-71页
        3.4.1 学校场域建构与释义第67-68页
        3.4.2 引入学校场域的现实意义第68-71页
4 现实观照: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之考察第71-92页
    4.1 中学体育教师生活质量现状第71-76页
        4.1.1 中学体育教师生活质量的总体特征第72页
        4.1.2 中学体育教师生活质量的人口学特征分析第72-75页
        4.1.3 小结第75-76页
    4.2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第76-81页
        4.2.1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第76-77页
        4.2.2 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人口统计学比较第77-80页
        4.2.3 小结第80-81页
    4.3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第81-86页
        4.3.1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第81-82页
        4.3.2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差异分析第82-85页
        4.3.3 小结第85-86页
    4.4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第86-92页
        4.4.1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状况第86-87页
        4.4.2 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人口变量差异第87-91页
        4.4.3 小结第91-92页
5 场域审视: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困境之溯源第92-113页
    5.1 社会场域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影响第92-95页
        5.1.1 现实社会场域结构的价值冲突第92-93页
        5.1.2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挑战第93-94页
        5.1.3 社会公众对学校体育认同危机第94-95页
        5.1.4 体育学科理论建设的思维模式障碍第95页
    5.2 文化场域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影响第95-103页
        5.2.1 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束缚第96-97页
        5.2.2 学校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负面影响第97-100页
        5.2.3 教师文化惯性和惰性的负迁移作用第100-101页
        5.2.4 媒介文化中的从众行为和心态渗透第101-103页
    5.3 学校场域对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影响第103-110页
        5.3.1 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冲击第104-105页
        5.3.2 学校体育工作环境的制约第105-107页
        5.3.3 学校组织气氛的隐形作用第107页
        5.3.4 学校科层化管理的负面影响第107-110页
    5.4 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的主体性因素影响第110-113页
        5.4.1 体育教师职业自豪感受限第110-111页
        5.4.2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第111页
        5.4.3 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贫乏第111-112页
        5.4.4 体育教师角色认知模糊第112-113页
6 资本累积: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困境之考量第113-159页
    6.1 社会资本维度的考量第113-124页
        6.1.1 体育教师社会资本及其作用第113-116页
        6.1.2 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资本现状第116-119页
        6.1.3 中学体育教师社会资本贫乏原因分析第119-121页
        6.1.4 中学体育教师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转化第121-124页
    6.2 文化资本维度的考量第124-133页
        6.2.1 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内涵和形式第124-126页
        6.2.2 中学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影响作用第126-129页
        6.2.3 中学体育教师文化资本占有现状及问题第129-131页
        6.2.4 中学体育教师文化资本的生成与提高第131-133页
    6.3 经济资本维度的考量第133-145页
        6.3.1 体育教师经济资本的内涵简析第133-134页
        6.3.2 中学体育教师经济资本的纵横向比较第134-137页
        6.3.3 制约中学体育教师经济资本的因素分析第137-142页
        6.3.4 中学体育教师经济资本的配置与管理第142-145页
    6.4 符号资本维度的考量第145-159页
        6.4.1 体育教师符号资本的理论释义第145-146页
        6.4.2 中学体育教师符号资本的现状与问题第146-150页
        6.4.3 中学体育教师符号资本受限因素探析第150-154页
        6.4.4 中学体育教师符号资本的优化与重构第154-159页
7 惯习形塑:中学体育教师生存境况之调整第159-189页
    7.1 学校体育文化惯习的矫正第159-167页
        7.1.1 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革新第159-161页
        7.1.2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修正第161-163页
        7.1.3 体育教师群体文化的重构第163-165页
        7.1.4 学校体育文化惯习的塑造第165-167页
    7.2 体育学科惯习的更迭第167-174页
        7.2.1 摒弃重旧的体育学科习性第167-168页
        7.2.2 把握体育学科的教育本源第168-171页
        7.2.3 凸显学校体育的文化属性第171-172页
        7.2.4 关注体育课程的生命意义第172-174页
    7.3 体育教师角色惯习的转变第174-179页
        7.3.1 体育教师角色的历史演变历程第174-176页
        7.3.2 技术型向文化型体育教师转变第176-178页
        7.3.3 教练型向教师型体育教师转变第178页
        7.3.4 专项型向全能型体育教师转变第178-179页
    7.4 体育教学惯习的变革第179-189页
        7.4.1 体育教学认识惯习的强化第180-181页
        7.4.2 体育教学方法惯习的变更第181-183页
        7.4.3 体育教学过程惯习的重塑第183-185页
        7.4.4 体育教学评价惯习的构建第185-189页
8 愿景展望:中学体育教师生存改善之诉求第189-202页
    8.1 政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与配套措施第189-193页
        8.1.1 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第189-190页
        8.1.2 完善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第190-191页
        8.1.3 促进学校体育相关法规细则的制定第191页
        8.1.4 健全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第191-192页
        8.1.5 建立公正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第192-193页
    8.2 社会关注: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第193-195页
        8.2.1 加强体育教师职业舆论宣传和引导第193页
        8.2.2 彰显对体育教师合理的社会期望第193-194页
        8.2.3 创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第194页
        8.2.4 搭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第194-195页
    8.3 学校支持:优化学校体育工作环境第195-198页
        8.3.1 推行人性化的学校体育管理第195-196页
        8.3.2 建立与体育教师业绩挂钩的薪酬制度第196页
        8.3.3 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第196-197页
        8.3.4 形塑关爱型的体育教师管理文化第197-198页
    8.4 个体应对:体育教师自我调适与更新第198-202页
        8.4.1 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意象第198页
        8.4.2 合理定位职业心态与期望第198-199页
        8.4.3 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第199-200页
        8.4.4 倡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200-202页
9 结语第202-208页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02-205页
    9.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05-206页
    9.3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第206-20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208-218页
附件第218-224页
附录一 中学体育教师生活境况调查问卷第224-230页
附录二 中学体育教师生活境况访谈提纲第230-2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32-233页
后记第233-235页

论文共2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型大学视角下的学术创业行为与策略研究--基于江苏高校的案例分析
下一篇:公正审判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