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水利枢纽大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的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1.2.1 大坝变形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2 大坝渗流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3 大坝应力监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大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原理和方法 | 第14-25页 |
| 2.1 大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的构成 | 第14-22页 |
| 2.1.1 变形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的构成 | 第14-19页 |
| 2.1.2 渗流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的构成 | 第19-20页 |
| 2.1.3 应力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的构成 | 第20-22页 |
| 2.2 逐步回归分析法 | 第22页 |
| 2.3 模型效果检验 | 第22-25页 |
| 2.3.1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 第22-23页 |
| 2.3.2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第23页 |
| 2.3.3 复测定系数检验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峡江水利枢纽大坝监测布置及资料整理分析 | 第25-34页 |
| 3.1 工程布置 | 第25-29页 |
| 3.1.1 工程概况 | 第25页 |
| 3.1.2 监测布置 | 第25-29页 |
| 3.2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 第29-33页 |
| 3.2.1 环境量分析 | 第29-30页 |
| 3.2.2 效应量监测分析 | 第30-3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峡江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混合模型 | 第34-42页 |
| 4.1 混合模型构建 | 第34-39页 |
| 4.1.1 混合模型因子选择 | 第34页 |
| 4.1.2 混合模型表达式 | 第34-38页 |
| 4.1.3 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 第38-39页 |
| 4.2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 第39-41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峡江水利枢纽大坝渗流监控混合模型 | 第42-50页 |
| 5.1 混合模型构建 | 第42-47页 |
| 5.1.1 混合模型因子选择 | 第42页 |
| 5.1.2 混合模型表达式 | 第42-46页 |
| 5.1.3 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 第46-47页 |
| 5.2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 第47-49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峡江水利枢纽大坝应力监控混合模型 | 第50-58页 |
| 6.1 混合模型构建 | 第50-54页 |
| 6.1.1 混合模型因子选择 | 第50页 |
| 6.1.2 混合模型表达式 | 第50-53页 |
| 6.1.3 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 第53-54页 |
| 6.2 模型效果分析 | 第54-57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7.1 总结 | 第58-59页 |
| 7.2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