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大气颗粒物地基观测网 | 第10-12页 |
1.2.2 气溶胶成分消光特性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站点与观测分析方法 | 第15-23页 |
2.1 观测站点 | 第15-16页 |
2.2 数据与采样方法 | 第16-22页 |
2.2.1 PM质量浓度监测仪 | 第16-17页 |
2.2.2 PM_(2.5)离线膜采样 | 第17-18页 |
2.2.3 水溶性无机盐离子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2.4 有机碳和元素碳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2.5 PM_(2.5)中有机物OC分类分析方法 | 第20页 |
2.2.6 气溶胶消光系数与IMPROVE方程 | 第20-22页 |
2.3 实验室分析样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华北地区气溶胶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 | 第23-31页 |
3.1 华北地区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 | 第23-24页 |
3.2 华北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征分析 | 第24-31页 |
3.2.1 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 第24-27页 |
3.2.2 PM_(2.5)中OC和EC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 | 第27-29页 |
3.2.3 PM_(2.5)中OC有机分类空间变化特征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华北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消光贡献 | 第31-40页 |
4.1 IMPROVE方程计算气溶胶消光系数 | 第31-32页 |
4.2 消光系数与成分的关系 | 第32-39页 |
4.2.1 北京站 | 第32-34页 |
4.2.2 天津站 | 第34-35页 |
4.2.3 石家庄站 | 第35-36页 |
4.2.4 唐山站 | 第36-38页 |
4.2.5 保定站 | 第38-39页 |
4.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2页 |
5.1 结论 | 第40页 |
5.2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第40-41页 |
5.3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