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截贿”行为概述 | 第15-20页 |
(一)“截贿”行为界定 | 第15-17页 |
1.何为“截取” | 第16页 |
2.何为“贿赂” | 第16-17页 |
3.行为主体:中间人≠介绍贿赂人 | 第17页 |
(二)“截贿”行为的分类 | 第17-20页 |
1.全部“截贿”与部分“截贿” | 第17-18页 |
2.预谋型“截贿”与临时起意型“截贿” | 第18页 |
3.指定款项用途的“截贿”与未指定款项用途的“截贿” | 第18页 |
4.行贿型“截贿”与索贿型“截贿” | 第18-20页 |
二、“截贿”行为的定性争议及评析 | 第20-27页 |
(一)实践做法及理论争议 | 第20-23页 |
1.实践中的做法 | 第20-21页 |
2.理论争议 | 第21-23页 |
(二)评析 | 第23-27页 |
1.对否定说之评析 | 第23-24页 |
2.对肯定说之评析 | 第24-25页 |
3.对两分说之坚持 | 第25-27页 |
三、“截贿”行为定性的理论建构 | 第27-35页 |
(一)交付行为的本质:不法原因委托 | 第27-30页 |
1.两分说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2.截贿行为不适用客观归责理论 | 第28页 |
3.截贿行为不构成紧急避险 | 第28-29页 |
4.不法委托不构成被害人自我答责 | 第29页 |
5.不法原因委托与不法原因给付之区分 | 第29-30页 |
(二)中间人地位:贿赂犯罪共犯与介绍贿赂罪之区分 | 第30-33页 |
1.存废之争 | 第30-31页 |
2.区分标准 | 第31-32页 |
3.笔者观点 | 第32-33页 |
(三)财物的性质辨析:一般财物抑或犯罪工具物 | 第33-35页 |
四、不同“截贿”行为类型的司法定性 | 第35-44页 |
(一)认定截贿行为性质的思路 | 第35-36页 |
1.截贿行为需单独进行刑法评价 | 第35页 |
2.截贿行为刑法定性需参酌的因素 | 第35-36页 |
(二)不同类型截贿行为的司法定性 | 第36-44页 |
1.“预谋型”截贿行为构成诈骗罪 | 第37-39页 |
2.“临时起意型”截贿行为构成侵占罪 | 第39-42页 |
3.“行贿未遂型”、“索贿型”截贿行为构成贿赂犯罪 | 第42页 |
4.“默认型”截贿行为不构成犯罪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