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对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对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研究 | 第13-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城市社区 | 第21页 |
2.1.2 社区治理的参与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2.1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2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第22-24页 |
3 福州市青年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调查与分析 | 第24-31页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1.1 问卷设计原则 | 第24页 |
3.1.2 问卷设计内容 | 第24-25页 |
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5-31页 |
3.2.1 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基本描述 | 第25-26页 |
3.2.2 个人主观因素方面的描述性分析 | 第26-27页 |
3.2.3 个人客观因素方面的描述性分析 | 第27-29页 |
3.2.4 外部因素方面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1页 |
4 福州市青年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9页 |
4.1 个人主观因素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 第31-35页 |
4.1.1 社区归属感 | 第31-32页 |
4.1.2 社区满意度 | 第32-35页 |
4.2 个人客观因素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 第35-37页 |
4.2.1 个人统计学变量 | 第35-36页 |
4.2.2 社区利益关联 | 第36-37页 |
4.3 外部因素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4.3.1 外部活动频次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2 活动形式及组织的影响 | 第38-39页 |
5 提升青年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的国内外相关城市经验及借鉴意义 | 第39-48页 |
5.1 国外部分城市提升青年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的有益经验 | 第39-43页 |
5.1.1 西雅图的社区自治 | 第39-40页 |
5.1.2 新加坡的人民协会 | 第40-41页 |
5.1.3 共享社区 | 第41-43页 |
5.2 国内部分城市提升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意愿的有益经验 | 第43-46页 |
5.2.1 北京的社区青年汇 | 第43页 |
5.2.2 年轻人自己的青年社区 | 第43-44页 |
5.2.3 苏州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 第44-45页 |
5.2.4 香港的社区建设和管理 | 第45-46页 |
5.3 国内外相关城市实践经验的借鉴意义 | 第46-48页 |
6 提升青年群体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的对策思考 | 第48-53页 |
6.1 在改善“态度”方面,应促进社区自治,提升社区满意度、归属感 | 第48-50页 |
6.1.1 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定位政府角色 | 第48-49页 |
6.1.2 坚持依法行政,把职能归还社区 | 第49-50页 |
6.2 在改善“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应强化利益关联,并培养参与习惯 | 第50-51页 |
6.2.1 增加社区福利,在理性上强化利益关联 | 第50页 |
6.2.2 促进居民交流,在感情上强化利益关联 | 第50页 |
6.2.3 加强教育实践,培育青年群体的参与习惯 | 第50-51页 |
6.3 在改善“主观规范”方面,应加强宣传,完备活动的组织和形式 | 第51-53页 |
6.3.1 加强社区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参与氛围 | 第51页 |
6.3.2 壮大共青团基层组织,在政府层面完善参与形式 | 第51-52页 |
6.3.3 加快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层面完善参与形式 | 第52-5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青年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意愿调研问卷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