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论文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现实意义第11页
    1.3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3 文献评述第18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 创新与不足第20-21页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1-25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1 非政府组织第21-22页
        2.1.2 艾滋病防治第22页
    2.2 理论基础第22-25页
        2.2.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第22-23页
        2.2.2 公共产品理论第23页
        2.2.3 第三方管理理论第23-25页
3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分析第25-43页
    3.1 福建省非政府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基本情况第25-39页
        3.1.1 组织规范化程度第25-27页
        3.1.2 组织活动开展情况第27-32页
        3.1.3 组织人员状况第32-38页
        3.1.4 组织财务状况第38-39页
    3.2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效果第39-41页
        3.2.1 组织工作者对工作效果评价第39页
        3.2.2 服务对象对工作效果评价第39-41页
    3.3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工作需求与期望建议第41-43页
        3.3.1 组织工作的需求第41页
        3.3.2 组织工作的期望与建议第41-43页
4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领域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3-56页
    4.1 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分析第43-46页
    4.2 影响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原因分析第46-56页
        4.2.1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第46-47页
        4.2.2 政府支持不足第47-50页
        4.2.3 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不足第50-54页
        4.2.4 社会层面来看第54-56页
5 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领域研究第56-61页
    5.1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经验第56-57页
        5.1.1 英国:政府与NGO充分合作的治理模式第56页
        5.1.2 美国:多渠道筹资及完善的社会监管模式第56页
        5.1.3 泰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及艾滋病防治网络联盟的成立第56-57页
    5.2 国内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地方经验第57-59页
        5.2.1 香港第57-58页
        5.2.2 云南第58页
        5.2.3 四川第58-59页
    5.3 经验借鉴与启示第59-61页
        5.3.1 合理性的制度保障及监管第59页
        5.3.2 有效、充分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治理模式第59-60页
        5.3.3 提高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自身能力建设第60页
        5.3.4 建立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NGO联盟第60-61页
6 完善福建省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对策分析第61-70页
    6.1 制度层面:完善监管体系,为NGO提供合法性和程序性保障第61页
        6.1.1 放开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第61页
        6.1.2 完善税收政策第61页
    6.2 政府层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第61-63页
        6.2.1 转变态度,适时扩大“艾滋病防治NGO”内涵第61页
        6.2.2 资金支持:多方筹资、统一管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第61-62页
        6.2.3 管理支持:完善督导与评估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枢纽作用第62-63页
        6.2.4 技术支持:实践技巧指导与艾滋病防治专业知识培训等第63页
    6.3 非政府组织层面:增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组织公信力第63-69页
        6.3.1 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增强其公信力建设第63-67页
        6.3.2 增强组织信息公开透明度,推进社会评估第67页
        6.3.3 强化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第67-69页
    6.4 社会层面:提高认知,消除歧视,发挥舆论导向优势第69-70页
7 结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附录A第76-80页
附录B第80-83页
附录C第83-84页
附录D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中职学校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下一篇:肥胖、生活方式与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