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简评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2 做市商交易制度及流动性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1-31页 |
2.1 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1.1 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内涵 | 第21页 |
2.1.2 做市商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 流动性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3-29页 |
2.2.1 流动性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2 流动性的度量 | 第24-26页 |
2.2.3 流动性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3 做市商交易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 第29-31页 |
2.3.1 提供市场流动性广度,缩短交易等待时间 | 第29-30页 |
2.3.2 实现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透明度 | 第30页 |
2.3.3 增强交易的稳定性,提高市场流动性弹性 | 第30-31页 |
3 我国新三板市场及做市商交易制度概述 | 第31-40页 |
3.1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历程 | 第31-32页 |
3.2 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2.1 挂牌公司数量迅速扩张,市场地位日渐凸出 | 第32页 |
3.2.2 市场覆盖全面,但在行业和地域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 | 第32-33页 |
3.2.3 市场包容度和风险性呈现双高趋势 | 第33页 |
3.3 我国新三板市场交易机制 | 第33-40页 |
3.3.1 协议转让交易 | 第34页 |
3.3.2 做市商交易制度 | 第34-36页 |
3.3.3 我国新三板市场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的背景 | 第36-37页 |
3.3.4 我国新三板市场做市商交易制度的现状 | 第37-40页 |
4 做市商交易制度对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8页 |
4.1 做市商交易制度对新三板流动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1 实证思路及方法 | 第40-41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41页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2 做市商交易制度与协议转让制度下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对比分析 | 第43-48页 |
4.2.1 模型构建和变量获取 | 第43页 |
4.2.2 自变量说明 | 第43-44页 |
4.2.3 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4.2.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5.1.1 做市商交易制度是场外交易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 | 第48页 |
5.1.2 做市商交易制度比协议转让制度更具有流动性 | 第48页 |
5.1.3 做市商交易制度能够显著提高我国新三板市场的流动性 | 第48-49页 |
5.2 完善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5.2.1 扩大做市商队伍,增加做市竞争力 | 第49页 |
5.2.2 规范做市商行为 | 第49-50页 |
5.2.3 修改做市交易规则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