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中后期湖北知识青年从军及复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回顾 | 第13-17页 |
(一) 现有研究回顾 | 第13-17页 |
(二)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17页 |
三、研究思路、方法、重难点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重难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青年从后方走向军营 | 第20-29页 |
第一节 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兵源 | 第20-25页 |
一、抓壮丁与壮丁苦 | 第20-23页 |
二、兵员不足及应对措施 | 第23-24页 |
三、陈诚在湖北的役政改革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国民党与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 第25-29页 |
一、战时湖北省青年的出路 | 第25-27页 |
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发动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湖北从军知识青年群体特征分析 | 第29-51页 |
第一节 知识青年从军概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从军知识青年的自我认知与形象构建 | 第30-46页 |
一、入伍知识青年的家庭情况 | 第31-32页 |
二、知识青年入伍前的求学经历 | 第32-34页 |
三、知识青年的从军目的 | 第34-38页 |
四、知识青年对“知识”的态度 | 第38-46页 |
第三节 从军青年体格状况 | 第46-51页 |
第三章 参军青年的管理与训练 | 第51-84页 |
第一节 从军青年的管理 | 第51-59页 |
一、征集期间的管理 | 第51-54页 |
二、从军青年优待政策的落实 | 第54-58页 |
三、从军知识青年淘汰办法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官兵训练 | 第59-70页 |
一、军官训练 | 第59-64页 |
二、青年军士兵的日常训练 | 第64-70页 |
第三节 管训中的问题 | 第70-73页 |
第四节 青年笔端下的训练实况 | 第73-78页 |
第五节 湖北青年编练概况 | 第78-84页 |
第四章 参军青年日常生活与心理状况 | 第84-115页 |
第一节 参观者眼中的青年军 | 第84-92页 |
一、青年军的日常生活 | 第84-90页 |
二、青年军的内心写照 | 第90-92页 |
第二节 青年军笔端下的军营与个人 | 第92-106页 |
一、家国荣誉与正义感 | 第92-94页 |
二、军营生活 | 第94-106页 |
第三节 从“天之骄子”到社会五大害之“青年从” | 第106-111页 |
第四节 二○四师万县生活 | 第111-115页 |
第五章 从军知识青年的复员 | 第115-135页 |
第一节 复员工作的筹备与开展 | 第115-119页 |
一、青年军复员优待政策及注意事项 | 第115页 |
二、复员机构的设立与筹备工作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复员困境 | 第119-129页 |
一、家庭分裂 | 第119-120页 |
二、难复职,讨薪艰,复学难 | 第120-129页 |
第三节 国民党对复员青年军的规训 | 第129-130页 |
第四节 青年军对国民党的背离 | 第130-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参考资料 | 第137-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