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化感自毒物质降解菌筛选及青枯病生防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根系分泌物第15-21页
        1.1.1 根系分泌物定义第15页
        1.1.2 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第15-19页
        1.1.3 根系分泌物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9-21页
    1.2 连作障碍第21-24页
        1.2.1 连作障碍定义第21页
        1.2.2 导致连作障碍的机制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3 烟草连作障碍第23-24页
    1.3 化感自毒第24-26页
        1.3.1 化感自毒物质第24页
        1.3.2 化感物质作用机制第24-25页
        1.3.3 化感物质的种类第25页
        1.3.4 烟草化感自毒效应第25-26页
    1.4 根际微生物第26-27页
        1.4.1 定义第26页
        1.4.2 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作用第26-27页
        1.4.3 烟草根际微生物第27页
    1.5 烟草连作障碍以及土传病害第27-29页
        1.5.1 烟草概况第27页
        1.5.2 烟草土传病害第27-28页
        1.5.3 烟草土传病害防治策略第28-29页
        1.5.4 烟草根系分泌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第29页
    1.6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29-31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1-41页
    2.1 材料第31-32页
        2.1.1 药品试剂第31页
        2.1.2 培养基第31-32页
        2.1.3 仪器设备第32页
        2.1.4 实验材料第32页
    2.2 化感自毒物质耐受菌筛选第32-34页
        2.2.1 土壤来源第32页
        2.2.2 化感自毒物质耐受菌的筛选第32-33页
        2.2.3 候选菌耐受力检测第33页
        2.2.4 候选菌株化感物质降解能力检测第33-34页
    2.3 降解菌生理生化检测以及菌种鉴定第34-35页
    2.4 培养条件及影响降解效果因素分析第35-36页
        2.4.1 降解菌培养条件优化第35-36页
        2.4.2 促进功能菌降解效果因素分析第36页
    2.5 土壤原位条件下功能菌降解能力分析第36-37页
        2.5.1 烟苗的培育第36-37页
        2.5.2 化感物质降解菌的准备第37页
        2.5.3 土壤中化感物质降解量检测第37页
    2.6 连作烟草根系分泌物测定第37-38页
        2.6.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第37-38页
        2.6.2 GC-MS检测第38页
    2.7 化感自毒物质对青枯病原菌生理生化的影响第38-40页
        2.7.1 化感物质对青枯菌趋化诱导第38-39页
        2.7.2 化感物质对烟草叶片中酶活的影响第39-40页
    2.8 功能菌对青枯菌生化特性的影响第40-41页
        2.8.1 青枯病病原菌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40页
        2.8.2 化感自毒物质对烟草根系微生物的影响第40-41页
第3章 结果分析第41-66页
    3.1 化感自毒物质降解菌筛选第41-45页
        3.1.1 耐受菌筛选第41-42页
        3.1.2 耐受菌降解能力检测第42-45页
    3.2 降解菌生理生化检检测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第45-50页
    3.3 培养条件优化及促进功能菌降解效果因素分析第50-53页
        3.3.1 培养条件优化第50-51页
        3.3.2 优化条件下化感物质降解率变化第51-53页
    3.4 化感物质降解菌对烟草生理生化的影响第53-57页
        3.4.1 降解菌添加后对烟草生长的影响第53-55页
        3.4.2 土壤中化感物质浓度的检测第55-56页
        3.4.3 烟草叶片中抗逆性酶活的检测第56-57页
    3.5 青枯菌的趋化实验第57-58页
    3.6 化感物质添加对青枯菌致病力的影响第58-59页
    3.7 土壤中根系分泌物的变化第59页
    3.8 青枯病病原菌对烟草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59-61页
    3.9 化感物质的添加对烟草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第61-66页
第4章 讨论第66-6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主要结论第68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68页
    5.3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淮三省大田作物短体线虫的种类调查与鉴定
下一篇:微小核糖核酸的3末端化学修饰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