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黄淮三省大田作物短体线虫的种类调查与鉴定

致谢第4-7页
摘要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8-14页
    1.1 短体线虫的分类史第8-9页
    1.2 短体线虫的种类第9页
    1.3 短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特征第9页
    1.4 短体线虫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学研究进展第9-10页
    1.6 短体线虫的生物学习性第10-11页
        1.6.1 短体线虫的生活史第10页
        1.6.2 短体线虫的繁殖力第10-11页
    1.7 短体线虫的经济重要性第11-12页
        1.7.1 短体线虫的重要种类和寄主范围第11页
        1.7.2 短体线虫的致病性第11-12页
    1.8 短体线虫的发生条件第12页
    1.9 短体线虫的防治方法第12-14页
2 引言第14-15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5-22页
    3.1 材料第15页
        3.1.1 供试试剂第15页
        3.1.2 主要试剂配制第15页
    3.2 方法第15-22页
        3.2.1 样品的采集第15页
        3.2.2 线虫的分离第15-16页
        3.2.3 短体线虫的培养和扩繁第16页
            3.2.3.1 胡萝卜愈伤组织的制备第16页
            3.2.3.2 短体线虫的扩繁第16页
        3.2.4 短体线虫玻片的制作第16页
        3.2.5 形态学特征数据的测量第16-18页
        3.2.6 短体线虫rDNAPCR扩增第18-21页
            3.2.6.1 单条线虫的DNA提取第18页
            3.2.6.2 rDNA18S、28SD2D3区、ITS序列的PCR扩增第18-19页
            3.2.6.3 短体线虫rDNAPCR产物的克隆与测序第19-21页
        3.2.7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21页
        3.2.8 咖啡短体线虫繁殖力测定第21-2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2-50页
    4.1 咖啡短体线虫(P.coffeae)的描述第22-31页
        4.1.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22-31页
        4.1.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第31页
    4.2 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的描述第31-37页
        4.2.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31-37页
        4.2.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第37页
    4.3 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的描述第37-44页
        4.3.1 形态学鉴定结果第37-44页
        4.3.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第44页
    4.4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44-49页
        4.4.1 基于rDNA18S序列的短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44-45页
        4.4.2 基于rDNA28SD2D3区序列的短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45页
        4.4.3 基于rDNAITS序列的短体线虫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第45-49页
    4.5 咖啡短体线虫的繁殖力测定第49-50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0-52页
    5.1 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短体线虫种类的分类鉴定第50页
    5.2 短体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第50-51页
    5.3 咖啡短体线虫繁殖力测定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9页
ABSTRACT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转录组学分析及DnaJ蛋白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下一篇:化感自毒物质降解菌筛选及青枯病生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