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从契约到身份:航空旅客法律地位的演变与认定 | 第16-25页 |
1.1 “从契约到身份”的理论流变 | 第16-18页 |
1.2 国际航空法中旅客身份的演变与认定 | 第18-22页 |
1.2.1 华沙体系下国际航空旅客身份定位与演变 | 第18-21页 |
1.2.2 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中国际航空旅客身份认定 | 第21-22页 |
1.3 我国航空法中旅客身份的法律定位 | 第22-25页 |
1.3.1 我国航空旅客的法律界定 | 第22页 |
1.3.2 我国航空旅客的消费者身份界定 | 第22-25页 |
第二章 我国航空旅客权益保护立法体系与法定权益 | 第25-33页 |
2.1 我国航空旅客权益保护立法体系 | 第25-29页 |
2.1.1 非航空特别立法 | 第25-26页 |
2.1.2 航空特别立法 | 第26-29页 |
2.1.3 所适用的国际立法 | 第29页 |
2.2 我国航空旅客法定权益内容归纳 | 第29-33页 |
2.2.1 安全保障权 | 第29-30页 |
2.2.2 人格权 | 第30-31页 |
2.2.3 消费者权 | 第31页 |
2.2.4 衍生权益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航空旅客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问题 | 第33-45页 |
3.1 立法体系的系统结构合理性不足 | 第33-37页 |
3.1.1 《民航法》的滞后性弊端突出 | 第33页 |
3.1.2 双轨制下国内旅客与国际旅客权益保护失衡 | 第33-35页 |
3.1.3 立法体系内存在法律适用冲突 | 第35-37页 |
3.1.4 缺乏相关行政法规与规章 | 第37页 |
3.2 立法内容的全面性不足 | 第37-43页 |
3.2.1 延误问题相关立法缺失 | 第37-41页 |
3.2.2 超售问题相关立法缺失 | 第41页 |
3.2.3 其他方面的立法缺失 | 第41-43页 |
3.3 权益保护执法难与司法难 | 第43-45页 |
3.3.1 权益保护执法无力 | 第43-44页 |
3.3.2 权益保护司法成本高、救济力度弱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美国、欧盟航空旅客权益保护比较研究 | 第45-56页 |
4.1 美国旅客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概览 | 第45-48页 |
4.1.1 航空运输超售相关立法 | 第45-46页 |
4.1.2 航空运输延误相关立法 | 第46-47页 |
4.1.3 其他方面相关立法 | 第47-48页 |
4.2 欧洲旅客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概览 | 第48-53页 |
4.2.1 航空运输超售相关立法 | 第49页 |
4.2.2 航空运输延误与取消相关立法 | 第49-50页 |
4.2.3 其他方面相关立法 | 第50-52页 |
4.2.4 旅客权益保护的执行与权利救济 | 第52-53页 |
4.3 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53-56页 |
4.3.1 增强旅客权益保护时代化 | 第54页 |
4.3.2 实现旅客权益保护专门化与立体化 | 第54-55页 |
4.3.3 增强旅客权益保护的立法操作性与实际执行力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航空旅客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之建议 | 第56-67页 |
5.1 发挥航空旅客双重身份机制的作用 | 第56-58页 |
5.1.1 肯定航空旅客的消费者身份 | 第56-57页 |
5.1.2 发挥航空旅客双重身份机制作用 | 第57-58页 |
5.2 实现立法体系的系统结构合理化 | 第58-60页 |
5.2.1 在《民航法》中增设航空旅客权益保护专门章节 | 第58-59页 |
5.2.2 制定相关专门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 | 第59-60页 |
5.3 弥补相关问题立法内容缺失 | 第60-65页 |
5.3.1 弥补延误相关立法缺失 | 第60-63页 |
5.3.2 弥补超售相关立法缺失 | 第63-64页 |
5.3.3 弥补其他方面的立法缺失 | 第64-65页 |
5.4 完善权益保护执法机制与权益救济机制 | 第65-67页 |
5.4.1 完善旅客权益保护执法机制 | 第65-66页 |
5.4.2 完善权益救济的多元化解纷机制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