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论文--固体推进剂论文

考虑粘弹性泊松比的固体推进剂本构模型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粘弹性泊松比测量研究概况第14-19页
        1.2.1 时间相关泊松比的测量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2 频率相关泊松比的测量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 固体推进剂老化试验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1 静态力学性能法第19-20页
        1.3.2 活化能法第20页
        1.3.3 凝胶分数法(交联度)第20-21页
        1.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第21页
        1.3.5 动态粘弹性分析法第21-22页
        1.3.6 电镜扫描(SEM)方法第22-23页
    1.4 粘弹性本构理论以及二次开发研究进展第23-25页
        1.4.1 粘弹性本构理论第23-25页
        1.4.2 粘弹性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第25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5-27页
第二章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固体推进剂粘弹性泊松比测量试验研究第27-41页
    2.1 测量原理第28-33页
        2.1.1 粘弹性泊松比的定义第28-29页
        2.1.2 松弛试验测量粘弹性泊松比第29-30页
        2.1.3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第30-33页
    2.2 试验测量第33-37页
        2.2.1 试样及夹具第33-34页
        2.2.2 测量系统第34-36页
        2.2.3 试验设计第36-37页
    2.3 试验结果第37-40页
        2.3.1 温度对泊松比测量结果的影响第37-38页
        2.3.2 纵向应变水平对泊松比测量结果的影响第38-39页
        2.3.3 预紧力水平对泊松比测量结果的影响第39-40页
    2.4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推进剂松弛模量、泊松比老化模型及其试验研究第41-58页
    3.1 试验原理第41-47页
        3.1.1 粘弹性泊松比老化现象第41-42页
        3.1.2 粘弹性泊松比老化的理论基础第42-45页
        3.1.3 交联度发展方程第45页
        3.1.4 交联密度测量原理第45-46页
        3.1.5 定速拉伸过程中粘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第46-47页
    3.2 试验设计第47-50页
        3.2.1 交联度的测量第47-48页
        3.2.2 测量仪器第48页
        3.2.3 试验方案第48-50页
    3.3 试验结果第50-56页
        3.3.1 交联度、松弛模量以及泊松比拟合结果第50-53页
        3.3.2 纵向应力测量结果对比第53-55页
        3.3.3 横向变形测量结果对比第55-56页
    3.4 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考虑粘弹性泊松比的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第58-81页
    4.1 考虑粘弹性泊松比的三维粘弹性本构模型第58-63页
        4.1.1 粘弹性泊松比和松弛模量主曲线第58-61页
        4.1.2 时域内粘弹性体本构关系第61-62页
        4.1.3 考虑粘弹性泊松比的应力应变关系第62-63页
    4.2 含粘弹性泊松比的粘弹性本构的增量形式及一致切线刚度矩阵第63-70页
        4.2.1 本构关系的离散化第63-64页
        4.2.2 数值积分策略第64页
        4.2.3 应力张量增量的求解第64-69页
        4.2.4 一致切线刚度矩阵第69-70页
    4.3 基于MSC.Marc二次开发的用户子程序第70-73页
        4.3.1 用户子程序简介及其调用原理第70页
        4.3.2 用户子程序HYPELA的使用方法第70-72页
        4.3.3 用户子程序与前后处理软件MSC.Patran的衔接第72-73页
    4.4 考虑粘弹性泊松比的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分析第73-80页
        4.4.1 固化降温工况第74-76页
        4.4.2 交变温工况第76-78页
        4.4.3 点火增压工况第78-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4页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81-82页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4页
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目标安全接近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超声速气流中凹腔上游横向喷注的火焰稳定机制及建模研究